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和瑰宝。《唐诗三百首》又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为蘅塘退士,本名孙洙(1711—1778),字临西,江苏无锡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他仿“诗三百”的体制,意在承继《诗经》的传统,展示唐诗的精华,“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录成一编”,以“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原序》)。《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共八卷,选入七十五位唐代诗人、外加无名氏二人的307首诗。光绪十一年(1885),回藤吟社本又增补杜甫《咏怀古迹》中原未入选的三首,共计310首,这个数字仅占全唐诗的一百六十分之一,可说是选得极精的。所选之诗按五、七言的古近各体编排。卷一为五言古诗,卷二为七言古诗,卷三为七言乐府,卷四为五言律诗,卷五为七言律诗,卷六为五言绝句,卷七为七言绝句。编者这样精细地分类,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唐诗的各种体式。《唐诗三百首》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所选之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编者均分门别类地选入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如五言古诗的《望岳》(杜甫)、七言乐府的《燕歌行》(高适)、七言绝句的《凉州词》(王翰)等等。第二,所选之诗的作者多种多样。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如唐玄宗的《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等。第三,所选之诗大多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相思》(王维)、《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江雪》(柳宗元)、《回乡偶书》(贺知章)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垂老人,下到黄发孩提,均能张口即出地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第四,所选之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望岳》(杜甫)、《蜀道难》(李白),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过故人庄》(孟浩然)、《渔翁》(柳宗元);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兵车行》(杜甫),也有表达对友人依依惜别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既有写归家复杂心情的《回乡偶书》(贺知章),也有描君王悲剧的《长恨歌》(白居易)……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唐诗三百首》可以说应有尽有。美中不足的是,《唐诗三百首》所选诗中有一些反映隐逸、宫怨、奉和、罢官之作,这些诗流露出的压抑、消沉、愤懑的思想情绪对读者不无影响。一方面,这与编者孙洙的审美观和偏爱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是编者受时代的局限所致。只要我们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相信它倒能带给“诗选”以多元的文化景观。《唐诗三百首》自问世以来,流行甚广,注家蜂起。其中以清道光二十四(1844)上元女史陈婉俊的补注本较为简明,其“考核援引,俱能精当”,颇受欢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新时期开始,先后有《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新注唐诗三百首》(朱大可)、《唐诗三百首新注》(金怀尧)、《唐诗三百首详注》(陶今雁)、《新评唐诗三百首》(黄雨)、《唐诗三百首注释》(陈昌渠)等书出版。我们在学习、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心编著了这本《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目的在于为广大中学生、大学生、社会青年以及爱好唐诗的读者提供一本欣赏唐诗的普及型读物,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贡献微薄之力。故本书的“注释”不作繁琐考证,也不作学术争鸣,采一家之言,以准确简练的文字进行解说。“鉴赏”文字包括诗作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力求简洁、富有文采,以便为读者欣赏、品评提供借鉴。“鉴赏”时,我们竭力站在诗人当时的立场去感悟、去领略,颇有一些与常说不同的新见解,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野。此外,为了丰富本书的内容,我们特别汇编了三个精当实用的附录。它们依次是“《唐诗三百首》诗体简介”、“诗体诗律词语补释”、“《唐诗三百首》名句索引”。这些附录不但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中国诗歌体律常识的捷径,而且能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鸟瞰《唐诗三百首》中的千古佳句,可谓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