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 位于晋中盆地的汾水河畔,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已有27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4座完好古城之一,史称“古陶”。相传,远古时是尧帝的领地。秦汉吋置京陵、中都二县,有中都的别称。北魏时,为避太武帝之讳(太武帝名拓跋焘,“焘”、“陶”同音),改乎陶为平遥,从此,平遥之名沿袭至今。明清两代属汾州府。平遥城垣原为夯土筑成,明代按朱元璋“高筑墙”的方略,重筑平遥古城,在旧城垣基础上改为砖石和砖包城墙。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又进行过10多次的修补,更新城楼,增设敌台。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城池更为壮观。平遥城墙周长6163米,墙高12米,平均厚度为5米,周围有护城河环绕。护城河深、宽各3—4米。共有城门6座,四角建有高大角楼,城墙顶面环城建敌楼72座,垛口3000个,寓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和三千门徒之意。城墙建筑按封建传统礼制“左祖右社”,即左文庙、右武庙的布局。街道是十字和丁字状交叉,经纬分明。平遥古城的特色:平遥古城的特色要从鸟瞰中,方可领略到它的精妙。这座呈平面方形的古城,鸟瞰时发现它形如龟状。原来,古人对古城总体布局,是仿灵龟式样设计的,故又有龟城之称。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长寿、安宁,是有灵气的动物。龟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门的设置似龟状;二是街巷的布局似龟背纹条。古人特意设计了6座城门,而且各有一个外凸的瓮城,象征龟头、龟尾与4肢。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北门为龟尾,也是全城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均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4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惟有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特意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10千米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深含有古人对灵龟的无限崇拜之情。凝结了古人对灵龟的希冀,想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美好心愿。古城的设计者对城内的街道、巷弄也经精心布局。全城以东、西、南、北4条大街为主线,纵横交错以8条小街、72条蚰蜒巷,构成近似龟甲背上的八卦图案的格局,主次分明,井井有条。南大街北部的市楼,则成为全城的心脏。这种结构完整,又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布局,在中国古城建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受到中国专家、游人的赞誉,还得到世界各国专家的赞赏。联合国人口居住中心专家由衷地称:“这座古城是中华大地上的瑰宝”,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珍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日本京都大学著名教授田中淡概括更为简洁准确:“平遥古城甲天下。”如今,平遥古城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遥城墙特色:城墙选址法则是“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以险制塞,这是传统的选址法则。瓮城里外门洞均设计成90°转角,城四角凸出的城台,利于防守。城顶林立的敌楼,互应的敌台,既扩大了视野又增强了攻击力。墙体为人工夯土,外包特制大号城砖(340毫米×170毫米×65毫米),6座城门全为砖石垒砌。城顶砖墁散水,外檐筑挡马墙,内檐筑女儿墙。内建关帝庙、财神庙、真武庙。门顶原建有重檐木构城楼(今不存),城墙四角各有角楼l座,东墙有尹吉甫点将台,东南角有奎星楼1座。奎星楼,平面八角形,下砖上木,通高24米。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门有吊桥飞架。史载,明代有守城夫役3000,司火炮、金枪、马矢、刀斧、巡逻守卫,各垛口设团总官员4名督师。还设有制造火器、火药的工场。处在四境空旷的平遥古城,由于城墙坚固,守兵训练有素,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北敌入侵时平遥未受其害。古城南大街与市楼:平遥古城内的南大街,即人们常说的明清商业古街。古城以南大街为轴线,古城最高建筑市楼为轴心,形成“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望”、“上下有序”的对称布局。南大街全长440多米,在狭长的街道两旁布满了各式大小店铺78家。其中,有票号、钱庄、当铺、绸缎庄、中药店、杂货铺、戏装铺、灯笼店、扇子店等各个行业的商铺。清末时达到它最繁荣的时期,被人称为“小北京”。明清以来,平遥商业经济繁荣发达,云集了一大批票号、钱庄,成为一座商业重镇。如今,南大街的一些票号、店铺改成了陈列馆、博物馆和市场。如原百川通票号改为票号财东宅用器物陈列馆,内有床、榻、柜、凳、镜、器皿、书画等当年票号主人的宅用器;原云锦成中药店辟作平遥地方传统名吃市场;原永隆号旧址辟作平遥漆器艺术博物馆。市楼是南大街最高大的建筑,因此段(南大街北段)是古代市民交易物品的市场,故称为市楼。又因市楼东南脚下的一眼水井,水色如金,市楼又叫金井楼.市楼是座三檐歇山顶式的古老楼宇,高18.5米,面阔与进深均为3间,行人与车马可从楼下中间穿过。市楼是平遥古城12景之一。登上市楼凭栏眺望,街肆屋宇、行人商旅尽收眼底,四周城垣亦历历在目,城外青山原野隐隐可见。市楼顶部用不同颜色的琉璃瓦镶嵌出南“喜”北“寿”的精美图案,寄托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平遥古时票号:清末是平遥商业的繁荣时期,当时山西有票号33家,平遥就占2/3,共22家,在全国85个城市和世界各国,共设分号400多处,总部都设在乎遥。可以说当时中国的金融、汇兑业务基本上由平遥票号垄断,足见平遥特有的金融性质与繁荣景象。票号是中国最早的银行。而中国第一家票号是平遥的日升昌票号,寓意“旭日初升,繁荣昌盛”,成为中国金融业的鼻祖。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日升昌的东家李大全原本经营颜料生意,在武汉、北京均有分号。当时山西,特别是平遥不少商人在北京开分号,每到年终结算时,都要往老家捎些银两。为了安全要请镖局押运,既不安全,费用又高,还常出差错,很不便利。有人提议,能否不捎现银回山西,由李大全在北京的颜料铺收银两,让李大全出具证明式的信,让持信人到平遥去李大全总店兑换银两。由于是熟人、朋友,李大全同意了。由于这是一种便利的方式,后来采用此法的人多了。李大全手下一位名叫雷履泰的经理敏锐地觉察到,如果适当向兑付者收取手续费和汇费,既利人又利己,可以开辟一个新的行当。李大全很快同意,于是干脆将颜料铺改成专营银钱异地存取的汇兑机构——票号,并取名日升昌。最初资本是30万两银子。成立后,业务果然繁忙,获利颇丰,并推广到汉口、天津、北京、济南、西安、开封、上海、成都、长沙、厦门、广州、南昌、桂林、苏州、扬州、镇江等地,形成一个全国性汇兑网络,对中国的金融与商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日升昌票号有各类建筑21座,占地1400平方米。主院分前后两院。前院设柜房、信房、账房等营业用房,由一短墙洞门间隔,分成一进与二进院;后院为客厅与客房。柜房类似今日的银行营业厅。东柜房办理存、取款手续,西柜房收支现银。西柜房里间设地下金库,深约2米多,存放现银。西边厢房是票号信房,专供书写往来信件。东边厢房是账房,相当于现今会计室。正房设南北二厅,是接待大客户的地方。东边斗室(约9平方米),是雷履泰的经理室,他就在这个斗室里,左右丁中国金融业几十年。自日升昌票号之后,一些商人纷纷仿效办起了票号,全国最多时达到51家。到了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决定试办银行,慈禧太后特诏山西祁县“大德恒”票号掌柜贾继英,御赐贾继英筹办户部银行。贾继英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隆重接待了逃到祁县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慈禧甚为满意,后来也将沿途搜刮的银两存人大德恒票号。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户部银行资本由400万两增至1000万两,遂改为“大清银行”,贾继英任行长。贾继英的这段升迁史也许有点偶然与特别,属于机会性的机遇,但山西票号对全国金融业的影响与作用可见一斑。古城文庙:位于古城东南城隍庙街南侧的平遥中学院内,占地面积8204平方米,建筑面积2766乎方米,由三组建筑组成。现存建筑多属明清遗构,惟有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之物(始建年代不详)。大成殿坐落在方形高台基上,单檐歇山顶,顶上有五脊六兽,正脊两端有2米多高的硫璃鸱吻,显得既雄伟高大,又古朴华丽。宽阔的大殿内,藻井精巧别致,是我国文庙建筑中较为早期的遗存,具有宋金时代建筑风格。P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