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为成为一名伟大的将领而作准备,最终如愿以偿。他的一生,呈现出十分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并引起世人的不同评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和“二十世纪的拿破仑”;但也有人认为他“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骄傲自大、华而不实”。专门研究巴顿的学者则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在战场上奋勇向前。”1903年,巴顿考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次年6月,巴顿考入西点军校学习。第一学年因注重队列训练而忽视数学,巴顿被留级一年。军校期间,巴顿为自己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在队列训练中夺冠;晋升为学员副官;打破西点军校径赛运动项目记录而达到A级运动员标准。巴顿喜欢的警句是“不要让恐惧左右自己”。1909年,巴顿毕业于西点学校,赴伊利诺斯州骑兵部队服务,获少尉军衔。次年,巴顿与富有的比阿特丽丝结婚。1911年,巴顿赴华盛顿附近的迈尔堡服役,获得更多的接触政府要员的机会,先后担任陆军参谋长伍德和陆军部长史汀生的副官。巴顿认为,首都“比任何地方都靠近上帝,有抱负的人应该去那里定居”。在此期间,巴顿既努力钻研军事业务,又参加马术比赛,获得第5名。回国途中,巴顿到索米尔骑兵学校提高剑术,乘汽车考察欧洲战场。后来,巴顿获得剑术大师称号并进入骑兵学院深造。就在1915年,巴顿调往布里斯堡,在潘兴的领导下工作。次年,巴顿随潘兴参加墨西哥战争。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顿任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的副官,晋升为上尉,后获准出任坦克部队指挥官。巴顿先后到英国与法国的坦克学校,钻研坦克技术与战例,探索运用坦克作战的规律。1918年初,巴顿在朗格勒附近设立坦克训练中心,利用法国赠送的22辆坦克组织实施训练,先后晋升为少校和中校。同年6月,完成组建6个坦克连的工作;8月,率坦克旅参加圣米耶尔战役;9月,因作战负伤而住院。巴顿因作战有功而获得优异服务十字勋章,晋升为上校。1919年,巴顿赴美国的米德堡坦克训练中心任职,与艾森豪威尔共事,失去上校临时军衔而成为少校军官。从1920年离开米德堡到1940年回到本宁堡,巴顿共计调动工作10次,担任指挥与参职务10余种,先后在骑兵学校、陆军指挥与参谋学校和陆军军事学院深造。巴顿积极而精神饱满地指挥操练,兢兢兢业业地伏案工作,孜孜不倦地从事学习和研究,频繁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巴顿的图书室所藏书籍绝大部分是历史和军事著作。巴顿发表数十篇军事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巴顿认为,战争可以用武器来打,但取得战争的胜利靠人。夺得胜利要靠被指挥者和指挥官的精神。坦克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性高和威力强大的武器,只要有合适的地形,分配给它适当的任务,坦克兵就会在同步兵和骑兵的合作中起着决定胜负的作用,因此现在需要坦克部队,作为司令部的一支特别的机动预备队。夏威夷军区司令史密斯给巴顿的评语称:“此人在战争时期会成为无价之宝,但在和平时期却是捣乱分子。”巴顿则视此为极大的赞扬。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在这场以法西斯轴心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为另一方的大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兵器之多、战场波及范围之广、作战样式之新、造成的损失之大、产生的影响之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大战结束近50年来,物换星移,事过境迁,但它仍以其恢宏的气势、深刻的内涵、丰富的底蕴,磁铁般吸引着中外众多的军事家、历史学家去探究和著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无数军人提供了表现其才能、施展其本领的机会,孕育和缔造了一代杰出将领。在反法西斯战争的阵营中,更有一批各领风骚、战功显赫的伟大将领脱颖而出,他们以自己的丰功伟绩而名垂千史。《插图本“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共15册,收录了15位著名人物,基本上涵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双方在政治上、军事上起着决定作用的代表人物。其中有深受读者欢迎的国际问题专家、畅销书作者解力夫撰写的二战三巨头、三元凶和其他几位军事历史学者编撰的二战著名将帅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