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总论大地坐标系与大地基准

大地坐标系与大地基准

大地坐标系与大地基准

定 价:¥22.00

作 者: 边少锋等编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地质学

ISBN: 9787118038040 出版时间: 2005-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6cm 页数: 207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面向非大地测量专业人员介绍大地坐标系和大地基准的教学或业务参考书。第1章绪论介绍大地测量研究内容、发展简史和大地基准的概念与发展,第2章介绍常用大地坐标系及其转换,第3章介绍我国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建立与发展,第4章介绍作为大地测量数学基准参考椭球的一些数学关系及解算方法,第5章介绍作为地图绘制数学基础面的Gauss投影和Mercator投影,第6章根据国外有关文献比较全面和详细地介绍了得到广泛应用的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的定义、基本常数、正重力场模型和与其他局部大地基准的转换,第7章简要介绍了其他一些常见大地坐标系和基准,第8章和第9章结合航海和海用导航的特点,介绍了世界地磁模型WMM2000附和中国近海海洋概况及简单的海洋测绘和海洋遥感知识。本书可以作为导航、航海、航天、地震、石油、水利、农业、林业、GIS、遥感等专业从事测量、导航和定位服务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边少锋,男,1961年2月生,博士。982年获解放军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学士学位,1985年获解放军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起在解放军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任教,1988年考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获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学博士学位。1995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并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98年回国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2001年调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工作。现任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导航工程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和精密导航定位技术研究,研究方向为地球重力场确定理论和舰船卫星导航。在地球重力场和地球物理场奇异积分计算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提出了可化与距离倒数有关奇异积分非奇异非奇异变换,并以此为基础导出了一组求积公式,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较好评价。此外在大地测量各分支学科的数值分析和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进展。近年来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军队等多项科研项目。在JournalofGeodesy和ManuscriptGeodaetica等SCI和国外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已被引用20多次。曾获得德国洪堡学者奖、海军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等荣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大地坐标系的基本概念<br>
    §1.1  大地水准面与地球椭球<br>
    §1.2  天文坐标与垂线偏差<br>
    §1.3  大地坐标的定义<br>
    §1.4  参考椭球定位<br>
  第二章  全国天文大地网的布设<br>
    §2.1  天文大地网布设总况<br>
    §2.2  1958年前大地网采用的技术标准<br>
    §2.3  1958年后大地网采用的技术标准<br>
    §2.4  天文重力水准与天文水准网的布设<br>
    §2.5  天文大地网的实测精度<br>
  第三章  1954年北京坐标系<br>
    §3.1  坐标系建立背景.<br>
    §3.2  坐标系的实现.<br>
    §3.3  使用与存在的问题<br>
  第四章  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  <br>
    §4.1  工程项目的提出<br>
    §4.2  平差基本技术原则<br>
    §4.3  观测数据选择.<br>
    §4.4  垂线偏差与高程异常计算.<br>
    §4.5  平差技术方案<br>
    §4.6  平差结果检核与精度<br>
  第五章  1980西安坐标系<br>
    §5.1  椭球参数选定.<br>
    §5.2  基本参考面确定.<br>
    §5.3  参考椭球定位与大地原点.<br>
    §5.4  坐标系的特点<br>
    §5.5  三、四等大地点坐标的改算<br>
  第六章  坐标系变更时地形图的处理  <br>
    §6.1  地形图处理的必要性.<br>
    §6.2  处理的原理与特点<br>
    §6.3  处理的方法<br>
  第七章  建立地方独立坐标系的方法  <br>
    §7.1  建立地方独立坐标系的目的<br>
    §7.2  长度的归化与高斯投影改化<br>
    §7.3  建立地方独立坐标系的几种方法<br>
    §7.4  抵偿坐标系问题<br>
    §7.5  地方独立坐标系椭球参数与坐标计算<br>
<br>
    第二篇  高程基准与高程控制网<br>
<br>
  第八章  有关高程基准的基本概念  <br>
    §8.1  高程基准面<br>
    §8.2  正高.<br>
    §8.3  正常高.<br>
    §8.4  力高.<br>
  第九章  建立高程基准的一般方法  <br>
    §9.1  建立国家高程基准的基本任务<br>
    §9.2  海洋潮汐的基本规律<br>
    §9.3  验潮<br>
    §9:4  验潮站的设立与标定<br>
    §9.5  平均海面的计算与标定<br>
    §9.6  国家水准原点<br>
  第十章  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br>
    §10.1  基准建立的必要性<br>
    §10.2  基本验潮站的选定  <br>
    §10.3  青岛验潮站<br>
    §10.4  国家水准原点与原点网  <br>
    §10.5  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的建立<br>
    §10.6  统高程基准的实现  .<br>
  第十一章  旧高程基准及其转换关系  <br>
    §11.1  利用旧高程基准的有关说明  <br>
    §11.2  大连高程基准.<br>
    §11.3  大沽高程基准<br>
    §11.4  废黄河高程基准  <br>
    §11.5  吴淞高程基准.<br>
    §11.6  坎门高程基准<br>
    §11.7  珠江高程基准.<br>
    §11.8  罗星塔高程基准  <br>
    §11.9  秀英高程基准<br>
    §11.10  榆林高程基准<br>
  第十二章  1985国家高程基准<br>
    §12.1  重新确定国家高程基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br>
    §12.2  重新确定高程基准的主要依据  <br>
    §12.3  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确定<br>
    §12.4  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与我国沿海海面的关系<br>
    §12.5  国家水准原点高程的重新确定  <br>
    §12.6  海南岛高程基准的统  <br>
  第十三章  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br>
    §13.1  布设的基本原则  <br>
    §13.2  我国第一期一、二等水准网的布设  <br>
    §13.3  国家、二等水准网的布设<br>
    §13.4  国家等水准网的复则<br>
    §13.5  布测综述  <br>
  第十四章  各期水准网点的高程变化分析  <br>
    §14.1  第一期与第二期水准点的高程变化  <br>
    §14.2  第二期与复测水准点的高程变化<br>
    §14.3  增强国家高程控制网的现势性  <br>
  第十五章  现代高程基准研究<br>
    §15.1  现代大地测量对高程基准提出的要求  <br>
    §15.2  区域高程基准的改进  <br>
    §15.3  统全球高程基准的必要与可能.<br>
    §15.4  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统一高程基准实践  <br>
    §15.5  统一全球高程基准的基本思路  <br>
  第十六章  深度基准  <br>
    §16.1  深度基准概念<br>
    §16.2  我国深度基准<br>
    §16.3  理论深度基准面计算公式<br>
    §16.4  使用深度基准的一些说明  <br>
    §16.5  世界一些国家(地区)采用的深度基准面<br>
<br>
    第三篇  重力基准与大地水准面<br>
<br>
  第十七章  重力和重力测量  <br>
    §17.1  重力的基本概念  <br>
    §17.2  重力测量的作用  <br>
    §17.3  重力测量的方法  <br>
  第十八章  世界重力基准的回顾  <br>
    §18.1  重力基准与重力系统的一般说明  <br>
    §18.2  维也纳重力基准<br>
    §18.3  波茨坦重力基准<br>
    §18.4  国际重力基准网1971(1GSN71)  <br>
    §18.5  国际绝对重力基准网(1AGBN)<br>
  第十九章  我国的重力基准  <br>
    蛋Ig.1  1957国家重力控制网及其重力基准<br>
    §19.2  1985国家重力基本网及其重力基准<br>
    §19.3  57网"85网重力系统重力值的转换.<br>
    §19.4  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及其重力基准.<br>
    §19.5  国家级重力仪检定基线及格值标定场  <br>
  第二十章  2000中国似大地水准面(OQG2000)<br>
    §20.1  实施概况  <br>
    §20.2  似大地水准面计算  <br>
    §20.3  精度评估  <br>
    第四篇  国际地心参考系与国家空间大地网<br>
  第二十一章  WGS 84的建立<br>
    §21.1  WGS 72的建立  <br>
    §21.2  WGS 84的实现  <br>
    §21.3  若干跟踪站坐标及其优化<br>
  第二十二章  WGS 84的定义<br>
    §22.1  坐标框架  <br>
    §22.2  椭球参数  <br>
    §22.3  地球重力场<br>
    §22.4  大地水准面.<br>
  第二十三章  WGS 84的应用<br>
    §23.1  联结各国参心坐标系  <br>
    §23.2  全球统的导航基准<br>
    §23.3  地球动力学研究及应用  <br>
  第二十四章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的定义  .<br>
    §24.1  概述  <br>
    §24.2  ITRF的定义<br>
  第二十五章  ITRF的建立与维持<br>
    §25.1  建立和维持遵循的原则  <br>
    §25.2  ITRF 88ITRF 93.<br>
    §25.3  ITRF 94  .<br>
    §25.4  ITRF 96  <br>
    §25.5  I1TRF 97  <br>
  第二十六章  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  <br>
    §26.1  不同大地坐标系转换的必要性和意义<br>
    §26.2  不同大地坐标系三维转换的模型<br>
    §26.3  不同大地坐标系的二维转换方法  <br>
    §26.4  高斯平面坐标系的二维转换方法  <br>
  第二十七章  国家GPSA级网<br>
    §27.1  A级网的布设  <br>
    §27.2  A级网的数据处理及其精度  <br>
    §27.3  A级网的复测概况  <br>
    §27.4  复测A级网的数据处理及其精度<br>
  第二十八章  国家GPSB级网<br>
    §28.1  B级网布设目的与结构  <br>
    §28.2  B级网的施测  .<br>
    §28.3  同步基线的精处理<br>
    g 28.4  B级网的整体平差  <br>
    §28.5  整体平差结果的精度  <br>
  第二十九章  国家GPSA、B级网对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检核  <br>
    §29.1  概述  <br>
    §29.2  A级网与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比较  <br>
    §29.3  B级网与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比较  .<br>
    §29.4  对我国天文大地网的应变分析  <br>
  第三十章  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br>
    §30.1  网的构成  .<br>
    §30.2  平差数据准备与预处理.<br>
    §30.3  平差模型与基本步骤  <br>
    §30.4  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与全国天文大地网联合平差<br>
  参考文献 </div></td>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