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副反应是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预防和减少药物毒副反应是医务人员、广大患者以及医药生产厂家的共同愿望。本书由我国著名临床药理专家编写,引用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系统介绍了药物毒副反应,包括药物损害的基本概念,临床常用的化学制剂、中草药及中成药所致药物毒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不良反应,药物过程量及中毒的防治等方面内容,特别对药物毒副反应的临床表面及其防治方法加以详细介绍,并充分体现临床可行性。本书涵盖面广泛,实用性强,是临床工程师及药物研究人员重要的参考资料。[前言]前言药物疗法是人类用以防治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工具,但是人们也时常受到药物毒副反应的损害。合理用药可以提高对疾病的疗效和减少药物毒副反应,不合理用药可能加重药物毒副作用的损害。药物致损害事件(Adversedrugevent,ADE)是指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测的有害结果,其中以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和投药方法错误(Medicationerror)最为常见。国外文献报道,因药物不良反应急症入院者占3左右;约有15~30患者在住院期间,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延长住院时间,甚或引起死亡。据有关部门报道,我国每年约有19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死亡人数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我国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约占住院病人的10~30,药源性疾病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例如,学龄前儿童因药物致聋哑的百分比,50年代仅为2、60年代为7、70年代为18、80年代达36,而90年代因药害致聋哑的儿童逾百万。造成药物毒副反应的直接原因是药物质量问题、不合理用药以及用药者个体因素,但深层次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社会问题(如药物滥用、药品管理混乱等)、文化传统问题(如“药食同源”)等,医德医风问题以及患者的医药知识水平等因素,也有不可忽视的认识问题。不少医药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对药物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药物是治病的,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特别是认为中药无毒副反应,几乎成为大多数用药者的误区。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缺乏了解,这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药物毒副反应已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公害,可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有时甚至是灾难性和无法弥补的损失。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根据国内外文献的有关研究及临床报道编成此书,以满足广大医务人员的临床需要。本书所述药物毒副反应,包括药物损害的基本概念,临床常用的化学制剂、中草药及中成药所致药物毒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不良反应,药物过量及中毒的防治等方面内容,其中重点是药物毒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防治。在药物相互作用中,包括化学药物的相互作用、中药的相互作用,以及化学药物与中药的相互作用等所致的不良反应。其中,对于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相互作用以“-”标示,对于有益的但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相互作用以“±”标示,仅供参考。本书所述药物毒副反应是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综述形成,并非指某一种商品药。因而,本书所述药物毒副反应与法定的药品说明书不同,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能用于说明某个商品药的不良反应。换言之,本书所述的药物毒副反应是指某种药物(可能有几十个品种,几百个药厂生产)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不同药厂生产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也可能有的品种没有这种毒副反应),绝不可认为某个商品药必然发生某种毒副反应。药物毒副反应是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预防和减少药物毒副反应是医务人员,广大患者以及医药生产厂家的共同愿望,也是本书的编写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