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宗教佛教禅:悟前与悟后

禅:悟前与悟后

禅:悟前与悟后

定 价:¥28.00

作 者: 萧平实居士述;张铃音居士等整理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ISBN: 9787561430323 出版时间: 2005-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462 字数:  

内容简介

  萧平实,一九四四(甲申)年生于台湾中部小镇。世代务农,父祖皆为三宝弟子。十三岁丧母,初识无常。少时即好打坐及方外之术,亦习金石拳术古文针灸等。自小厌恶迷信,每斥神造世间之说,不信神能造人。兵役期满后辞父离乡,于台北市觅职。五年后成立事务所,执行业务;虽游世务,而乐于暗助弱小。历练世间法十八年后,于一九八五年归依三宝,鼎力护法,勤种福田。始修持名念佛,自成无相念佛功夫。一九八九年初,转修体究念佛:参禅。十月前往印度朝圣,多有感应。返国立即结束事务所业务,专心护法及参禅。次年十一月于家中闭关,摒绝一切外缘,苦参十九天后破参。嗣即深入藏经,以三乘法义印证无讹。乃于一九九一年仲夏出而弘法度众,于中央信托局佛学社等三处主持佛法讲座及共修,六年不辍,同修渐众。一九九七年二月与诸同修成立佛教正觉讲堂,六月成立台北市佛教正觉同修会,继续演示《楞伽经、成唯识论、真实如来藏》,八月成立正智出版社,散播大乘宗门正法之种子。着有《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上下册)、正法眼藏:护法集、生命实相之辨正、真假开悟之简易辨正法、禅净圆融、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第一辑)、真实如来藏、宗门法眼:公案拈提(第二辑)、楞伽经详解第一辑、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等书问世。

作者简介

  萧平实,一九四四(甲申)年生于台湾中部小镇。世代务农,父祖 皆为三宝弟子。十三岁丧母,初识无常。少时即好打坐及方外之术,亦 习金石拳术古文针灸等。自小厌恶迷信,每斥神造世间之说,不信神能 造人。 兵役期满后辞父离乡,于台北市觅职。五年后成立事务所,执行业 务;虽游世务,而乐于暗助弱小。 历练世间法十八年后,于一九八五年归依三宝,鼎力护法,勤种福 田。始修持名念佛,自成无相念佛功夫。一九八九年初,转修体究念佛:参禅。十月前往印度朝圣,多有感应。返国立即结束事务所业务,专 心护法及参禅。次年十一月于家中闭关,摒绝一切外缘,苦参十九天后 破参。 嗣即深入藏经,以三乘法义印证无讹。乃于一九九一年仲夏出而弘 法度众,于中央信托局佛学社等三处主持佛法讲座及共修,六年不辍,同修渐众。 一九九七年二月与诸同修成立佛教正觉讲堂,六月成立台北市佛教 正觉同修会,继续演示《楞伽经、成唯识论、真实如来藏》,八月成立 正智出版社,散播大乘宗门正法之种子。着有《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 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上下册)、正法眼藏:护法集、生命实相之 辨正、真假开悟之简易辨正法、禅净圆融、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 (第一辑)、真实如来藏、宗门法眼:公案拈提(第二辑)、楞伽经详解第 一辑、宗门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辑)……》等书问世。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悟前
第一章 前方便(3)
第一节 闻法阅经,建立知见(3)
第二节 闻时记忆,闻后思维(4)
第三节 培植福德,广结善缘(4)
第四节 受持佛戒,发菩提心(7)
第五节 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8)
第六节 忏悔业障,深信因果(8)
第七节 消除慢心(10)
第八节 发大愿心(13)
第二章 正修行(15)
第一节 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15)
第二节 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维观(21)
第三节 深解第一义经典(25)
第四节参究的方法(27)
第一目 简介话头(27)
第二目 简介公案(28)
第三目 参究的方法(31)
第五节 禅法知见四十则(34)
第一则 建立信心(34)
第二则 要有求悟的企图心(37)
第三则 要有精进心(38)
第四则 要有长远心(40)
第五则 要除掉私心和争胜心(44)
第六则 除聪明伶俐心(46)
第七则 要远离妄心(47)
第八则 要远离生死心(49)
第九则 应发大愿心(52)
第十则 随时随地不离参禅(53)
第十一则 注意安全,因时因地制宜(54)
第十二则 睡眠要充足(55)
第十三则 要注意饮食营养(57)
第十四则 暂离一切外务的攀缘(58)
第十五则 常念生死无常(61)
第十六则 参禅应依善知识(66)
第十七则 勿与人争论禅法(70)
第十八则 参禅中不可怕喧求静(72)
第十九则 要放松身心(74)
第二十则 参加精进共修要有婴儿行的心态(77)
第二十一则 功夫须绵密(80)
第二十二则 不可求多闻(83)
第二十三则 不可广阅公案(84)
第二十四则 修定非禅(87)
第二十五则 参禅前应明三乘入道初门差别(92)
第二十六则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96)
第二十七则 离心意识参(99)
第二十八则 不可在光影门头认识神(104)
第二十九则 不可将心待悟,亦不可做无事会(107)
第三十则 不可死守坐禅怕做事(108)
第三十一则 不可揣摩悟境(111)
第三十二则 定境非悟(113)
第三十三则 感应非悟(116)
第三十四则 鬼神示境非悟(118)
第三十五则 神通与鬼神通不是悟(119)
第三十六则 一念不生之心是定心,不是真如(121)
第三十七则 放下与提起(123)
第三十八则 禅学非禅(126)
第三十九则 具参学眼目,方识善知识(129)
第四十则 佛法非禅,禅法非禅(135)
第六节 疑情(138)
第一目 疑情不能发生的缘故(138)
第二目 疑情五阶(140)
第三目 忽略现实阶段不一定要经历(143)
第四目 疑情的忽略现实状态与一念不生的入定不同
(144)
第五目 参究必须有念一疑念相续方能开悟(145)
第七节 略谈幻觉与魔扰(146)
第一目 幻觉与幻境(146)
第二目 魔扰与魔境(150)
第三目 如何避免魔扰(152)
第四目 扣陪必须要有因缘(153)
第五目 劝人修福应观因缘(154)
第二篇 悟时与悟后
第三章 悟之表象与种类(157)
第一节 悟之表象(157)
第二节 悟之实质(160)
第三节 渐悟与顿悟(161)
第四节 开悟不可以说吗(163)
第五节 悟之种类与正受(166)
第一目 解悟三关:破本参、破重关、破牢关(166)
第二目 证悟三关(169)
第四章 禅悟正受及诸功德(187)
第一节 禅悦正受(187)
第一目 觉明现前(187)
第二目 定慧等持(190)
第二节见地正受(192)
第一目 戒的见地(192)
第二目 定的见地(194)
第三目 慧的见地(197)
第三节 解脱正受及诸功德正受(201)
第一目 断三缚结(202)
第二目 五欲执着之减除(219)
第三目 舍弃怨恼(222)
第四目 离谄媚心(224)
第五目 消除慢心(225)
第六目 修定迅速(226)
第七目 日用能知(227)
第八目 能生他受用功德(228)
第九目 功德正受非于悟后一时具足(229)
第四节 禅悟之证空与楞严定之证空不同(229)
第一目 参禅是般若、智慧,不是禅定(229)
第二目 楞严经开示之修道次第(230)
第三目 五阴尽相非属禅悟所得境界(231)
第五节禅——非仅禅宗有之(235)
第一目 净土宗之禅(235)
第二目 密宗之禅(236)
第三目 禅——非仅禅宗有之(238)
第六节 证果(238)
第一目 菩萨初果——须陀洹(239)
第二目 菩萨二果——斯陀含(240)
第三目 菩萨三果——阿那含(242)
第四目 菩萨四果——阿罗汉(246)
第五目 初禅非初果(253)
第六目 初果非初地(254)
第七目 深观后始得判果(257)
第八目 菩萨证果不同于声闻的证果(258)
第九目 大乘亦有四沙门果(258)
第十目 果是施设(260)
第三篇 悟后起修自度度他
第五章修除习气增益见地深入禅定(267)
第一节增益见地断思维惑(267)
第一目 解悟者应求证悟(267)
第二目 证悟明心者应求见性(270)
第三目 阅经印证学四悉檀(273)
第四目 思维修(275)
第二节 修除烦恼改变习气(280)
第一目 有疑速需问(280)
第二目 开放心胸(281)
第三目 除争胜习(282)
第四目 扫除慢心(289)
第五目 勿急度人(293)
第六目 心存感恩(295)
第七目 严防阴魔(299)
第八目 深入思维增益见地(301)
第九目 自悟者须见真知识(302)
第十目 习气烦恼非因悟一时俱除(304)
第六章 自度:修学三昧(307)
第一节 进修禅定三昧永离隔阴之迷(307)
第一目 修学禅定三昧(307)
第二目 悟后修定乃是正行(311)
第三目 修学禅定除障为先(312)
第四目 欲求见性非必四禅(319)
第二节 一切大心佛子应修四禅八定(322)
第一目 一切佛子应修四禅八定(322)
第二目 诸佛菩萨以四禅为根本(323)
第三目 坐脱立亡非参禅究理之极则(331)
第七章 度众——为众说法(335)
第一节 度众应知(335)
第一目 随缘度人(335)
第二目 续佛慧命(336)
第三目 行四摄法(338)
第四目 度众即修行(339)
第五目 应受菩萨戒修六度万行(342)
第六目 不得滥用神通度人(346)
第二节 欲为禅师当自勘验差别智足方可为人(347)
第一目 开悟明心公案三则(347)
第二目 见性公案二则(349)
第三目 智权密意公案三则(350)
第四目 现代公案一则(351)
第五目 牢关公案七则(352)
第六目 南堂勘验纲要十门(358)
第三节 荷担正法——教禅(375)
第一目 平时自参自悟为主定期精进共修为辅(375)
第二目 定期传授佛法知见(385)
第三目 深勘学人免负因果(387)
第四节 传承慧命燃无尽灯(407)
第一目 授差别智令透纲宗(407)
第二目 师友弟恭弘佛遗教(410)
第三目 当劝学子泯除宗派门户之见(413)
第四目 观察解行遣子弘法(413)
公案代跋(415)
附录一: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六则(418)
附录二:明心之见道报告五篇(423)
附录三:眼见佛性之见道报告一篇(458)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