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对接与冲突:三民主义在孙中山身后的流变(1925-1945)

对接与冲突:三民主义在孙中山身后的流变(1925-1945)

对接与冲突:三民主义在孙中山身后的流变(1925-1945)

定 价:¥28.40

作 者: 张军民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丛编项: “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研究丛书
标 签: 史学理论

ISBN: 9787806960998 出版时间: 2005-02-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3cm 页数: 304 字数:  

内容简介

  “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研究丛书是广州中山大学“985”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重点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政治是一个涵义广泛、内容复杂的概念。本课题将政治作广义的论述,研究视野拓展到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国际环境。对外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和重大政治事件,将政治与社会结合起来,考察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进步、政治与对外关系,尤其是对一些重要人物的政治态度和他们的治国理论、方针、手段造成的社会影响,做多角度、多层面的透视,试图用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就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做新的探索,用社会的稳定、进步、发展和文明的程度来衡量与评论政治思想、主张和政治人物施政的正误。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近代中国政治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架构下形成的。以资本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一方,掌握中国的统治权;以广大的爱国、革命的人民大众和追求进步、追赶时代潮流的各种知识分子作为另一方。两方代表着中国的两种社会势力,反映近代中 国的两种前途,他们的政治理念、思想,以及改革中国的主张制约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路向。近代中国政治是考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中心内容和基础背景。现代中国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广大人民的手里,国家的权力中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使中国社会迅速发展。以往中国近现代史在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突破,但是也有不足,比如控制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枢纽——政治变迁,对社会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有更迫切研究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研究重心有从社会各面向中心回归的发展趋势和从具体研究向整体把握提高的客观要求。既往的政治史研究,着重于讲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单向性地解释政治变迁给社会造成的动荡和不安,对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提高。本课题把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作为基本切入点,在既有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富于创见和有时代特征的宏观阐释系统,以观察视野的拓展和研究层面的深入为主导,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和方法的创新,提升研究水平,开辟新的路径。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从整体上看,过去的研究兼具成果数量多而缺陷严重的双重特点,可以进一步开发的空间仍然较大。我什1中山大学在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人物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良好的传统和优势,在孙中山与近现代中国政治等方面的研究走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前列,讲求学术规范,长期以来形成求实求真的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学术风气,在多个方面颇具潜力。参与“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课题研究的有老一辈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博士后研究者,其余均是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是一个老中青结合的研究班子,各人就其兴趣和研究所得进行新探索;不少论著是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得答辩委员的。良好评价,经过反复修改才拿出来出版示人的作品。他们围绕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关系,从不同视野和不同角度进行的专题研究各有特色、各有优长,具有前瞻性和学术性。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丛书,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希望这些成果能对人们从新的角度理解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有所帮助与启迪。当然,我们更期望读者和学术界的批评和指正。

作者简介

  张军民,男,1969年生,湖北罗田人,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199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留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工作;2002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曾发表孙中山思想研究学术论文十余篇。相关图书肯尼迪政府与中国:美国对华“遏制但不孤立”政策缘起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晚清美籍税务司研究:以粤海关为中心“少数人”的责任:丁文江的思想与实践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三民主义本体问题的哲学证辩
 一 《新生命》月刊对三民主义本体问题的讨论
  1.三民主义要有一个本体
  2.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本体
  3.对否定者的回应
  4.建设性共识
 二 民生史观的精神内核与性质归属
  1.戴季陶的仁爱说
  2.萨孟武、周佛海的生存技术说
  3.胡汉民的心物合一说
 三 唯生论的提出与民生史观的公式化
  1.梅思平的“生的世界”说
  2.陈立夫的“唯生论”
  3.民生史观的公式化
 四 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铸就”及其政治效验
第二章 “东亚联盟”舆论声中的大亚洲主义
 一 日本大亚洲主义的兴起与孙中山的回应
  1.对“亚洲联盟”论和“中日提携”观的回应
  2.对文化亚洲主义的持同
  3.对日本早期大陆政策的警告
 二 “东亚联盟”声中的孙氏大亚洲主义
  1.抛弃民族情结,无原则地倡导“东亚联盟”
  2.探究“王道”,强饰“东亚联盟”之文化根柢
  3.借“文化沟通”,掩“大陆政策”侵略之罪恶
 三 “门罗”亚洲下的和平建国迷梦
  1.“和平建国”的幻想
  2.民族主义的徘徊
  3.对共产主义的排斥
第三章 “五五宪草”与孙中山的宪法精神
 一 从《训政时期约法》到“五五宪草”
  1.《训政时期约法》的出台
  2.“五五宪草”的出台及其基本精神
 二 善诤与固辩
  1.立宪是毒药,“也须得忍耐的吞下去”
  2.保障人权,还是限制人权
  3.一权还是五权
 三 拘泥与应变
第四章 三民主义的“法茜斯蒂”变异危机
 一 世界法西斯主义对中国的波及
 二 三民主义的法西斯化危局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