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只有一种,但是人却必须按照他所处的时代,重新加以表达才行,否则正真理在这一时代,便是落空的存在了,同样地,假如我们把过去的人所表达过的真理,当做是现在的真理来加以讨论,而不去设法寻求重新表达,那么我们就不能了解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的道理了。因为真理一时被表达之后,便成了死的东西;相反地,它却只有从活生生之人的存在中,重新复活。而一个能将真理从亡中救活过来的人,其实就是那种在自身上,按照他所处之所时代的方式,历尽一切实实在在的存在过程,而重新将真理寻获的人。哲理是隽永的,哲学却是枯燥的。在这本书中哲学亲切地和我们融合在一起,变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像一首乐曲,像一篇美文,化枯燥的哲学为隽永的哲理,传达出哲人的睿智,带来哲思的温馨。本书前言《九卷》导读(1)山丘的季节,已穿上深秋的衣裳。秋天的阳明山总是给人一种爽朗的问候,也使我们的生理时钟,转变得更舒畅,也许这就是我爱上秋季的原因吧!(2)当我动笔写这篇导读时,看看窗外那片山丘的林园,在秋天的阳光下,好像每一片叶子都知道是自己的季节。这似乎给我“开显”出这样一种启示:自然似乎有其本来就如是的生成之道,也许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只有人类才会担心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吧?(3)如果说,史作柽的《三月的哲思》给人有在春天思索情爱时的困惑。那么他的这本《九卷》也将带给读者一种秋天里,对人生哲思时的“开显”……(4)诚如史作柽在本书中所言:“真理只有一个,但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到达那里……”(5)就像我们要爬上喜马拉雅山一样,到达山顶的路有许多条,但每个想爬到山顶的人,还是必须凭自己的探险到达那里。(6)史作柽的这本《九卷》,第一次出版于1976年10月,也就是在他那本著名的《三月的哲思》出版后的隔年出版的,算算也已经过了二十三年了。(7)我自己也随着第一次阅读这本《九卷》的青少年,而进入到不惑之年的年轮里。我为了再版重印这本书,也迫使自己再次地阅读它。也许是由于人生阅历的增长,我是更加爱上这本《九卷》中的哲学智慧(Sophia)了,就如作者在书中所言的那样:“当人一旦爱上了智慧之后,他就很难有机会和可能,去爱智慧以外的其他任何事物了。”(8)不错!对我来说,生活中只有在自觉的那一刻,才产生有智慧的意义;否则,我们大多数的日子里,不是浑浑噩噩地过生活,就是糊里糊涂地陷溺在生活的狭小圈套里……(9)我以为人生如果有所谓的悲剧的话,就是我们时常太轻易地替生命找到许多合理化的借口,就这样地使自己成为生命的妥协者。等到我们发现这个“陷阱”时,人生已过大半了。我们似乎再也没有勇气去“颠覆”我们已建构成型的生活模式!就这样,我们可能会假装没看见般地一直生活到老、死。可是当我们临终时,我们可能才会在“业镜”前,看见自己就这样虚度一生,然后我们可能会悔不当初,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重来一次。这就是我所谓的悲剧!(10)史作柽在本书中“开显”了这样一种生命观:“所谓生命,就是永远是新的……而永远新的生命,便是无时无刻不在加深,无时无刻不在增广。相反地,人只要一天感到自满自足了,那么他的生命便立刻停止,再也不会有所前进了。这便是一种死的生命,便是非生命……”(11)这使我联想到一位印度的智者说过的一句话:“有些人三十岁就死了,可是七十岁才被埋葬。”这也就无怪乎,在远古的《尚书》中有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警训。同样在古老又现代的《易经》中,不是也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又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2)这些既古老又现代的智慧,不正是一种人生意义的“开显”吗?所以史作柽在其《九卷》中的卷七中要说:“人只要停滞在一事一物之上,那就是再辨也弄不清了。相反地,如果人能够上下设想而通达之,就再也没有耿耿于怀之莫辨之事了。而人之所谓通达,并非通达于人世间,而是其心上达于上天的意思。”(13)身为一位哲学家的史作柽,他自己如何来界定所谓的哲学家呢?他在本书的卷九中说:“所谓哲学家,即按照自己之所知所有,并有能力再将那古老的真理,活生生地重新加以复述的人。真理只有一种,但是人却必须按照他所处的时代,重新加以表达才行,否则真理在这一时代中,便是落空的存在了。同样地,假如我们把过去的人所表达过的真理,当做是现在的真理来加以讨论,而不去设法寻求重新表达,那么我们就不能了解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的道理了。因为真理一旦被表达之后便成了死的东西,相反地,它却只有从活生生之人的存在中,重新复活。而一个能将真理从死亡中救活过来的人,其实就是那种在自身上,按照他所处之时代的方式,历尽一切实实在在的存在过程,而重新将真理寻获的人。”(14)总之,不管你是正遭逢到人生意义失落的青年人,或者你是已深陷在现实生活困境里的中年人,史作柽的这本《九卷》都将为你“开显”一扇智慧之窗,让你更看清自己,也更能了解别人。如此一来我们才有可能有一种比较能自立又自强的生活方式。这样我们也才能比较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大风大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