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程永顺法官以20年司法实践为基础,结合典型案例写作而成。本书凝聚了程永顺法官长年从事专利纠纷案件审判工作的丰富经验,集中体现了其对相关法律问题不懈探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五个部分三十五章,就专利诉讼中的重要或疑难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论述,见解独树一帜,案例经典,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指导性、启发性极强。特别对知识产权领域及相关领域广大法律工作者、研究人员、专利代理工作者等有重大参考价值,对广大专利发明人及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也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读者对象:法律工作者、专利代理人、专利权人及相关领域教学研究人员。本书前言序(一)《中国专利诉讼》一书即将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中国知识产权界高兴的事。这本书是由长期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程永顺法官独自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在中国通过法院诉讼保护专利权的专著。我过去曾有幸与程永顺法官同行共事,对于他这部著作的问世,我备感欣慰,非常愿意说上几句为之鼓与呼。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专利制度对于鼓励发明创造、繁荣科技、振兴国力的重要作用已为人们所共知。专利制度贵在保护、重在实行,而司法保护是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最有效的方式和最终的救济手段,我国人民法院20年来,认真执行专利法,及时公正地审理了大量的专利案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认真地加以总结,以为后事之师。程永顺法官是个有心人,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搜集资料,总结研究,将审判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并整理成文,以飨读者,这种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和理论与实践结合、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实在难能可贵,很值得大力提倡和鼓励。《中国专利诉讼》一书内容丰富而翔实,几乎覆盖了专利行政诉讼、专利侵权诉讼、专利权归属诉讼、外观设计侵权诉讼、专利合同诉讼等各方面所有的程序性的和实体性的问题,如实地反映了我国专利司法保护已达到的水平和成熟程度。所以这本书既有它的学术价值,更有它的实用价值。广大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者可以拿它作为一本业务学习的教材,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也可以从中学会如何通过诉讼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祝愿程永顺法官和他的专著《中国专利诉讼》为我国专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做出更大的贡献。序(二)许多知识产权界内(及大多数知识产权界外)人士,一提起“专利诉讼”,就会联系到具体的实用技术领域,联系到技术专家、技术鉴定等等。殊不知,专利诉讼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往往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实用技术问题,而是法律问题。一个优秀的专利代理人的必备条件是理工科背景,而一位优秀的审判专利案件的法官,则不一定必须具备理工科背景。他的法学学历可能是重要的,但是,他的专利审判经历更重要。有审判经历而又肯于并善于学习、研究、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其认识才能不断升华。从程永顺法官十多年前问世(至今仍被许多读者、作者争读并引用)的《专利诉讼》,发展到今天他献给读者的《中国专利诉讼》,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升华的过程。中国专利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后运行的20年来,人民法院审判的专利案件越来越多;应当承认,与此同步的是中国知识产权法官的总体水平也越来越高。国内外同仁及相关知识产权权利人,则经常是不满意与称赞并存,有时不满的声音更响。原因之一是相关专利纠纷越来越复杂。人们对知识产权审判的要求,始终会高于法官的水平;而这种更高的要求,必然反映在一系列专利诉讼中。知识产权法官必须向“学者型法官”迈进,才能适应需要。同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公众企盼的是“学者型法官”,却绝不是“学究型法官”。如果把应用法学以思辨式、“法哲学”式的语言讲得多数人根本听不懂,其存于学界已属可悲,如果再存于司法界则实属可怕了。“应用法学”本身,并非没有基本理论可言。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中国专利诉讼》正是学者型法官将基本理论游刃于法学专著中的典型之一。仅举书中两个例子支持我的这一看法。例一,在国内多人谈论“权利冲突”时,上海一位学者提出了“权利冲突是个伪问题”的论断。的确,当代的“私权”,均是依法产生的,在一个法域之内,法若不互相冲突,何来“权利冲突”?至于不同法域之间本来就存在法的冲突,“权利冲突”相伴而生。《中国专利诉讼》一书第一部分第四章对“权利冲突”的分析,则几乎与“国内多人谈论”及“上海一位学者”的论断并行不悖。例二,国内许多论著始终分不清“专利侵权”与“假冒他人专利”的区别在何处,始终弄不懂无论“专利侵权”数额如何巨大,情节如何严重,依据中国专利法也不会像“商标侵权”或者“版权侵权”那样,承担刑事责任。《中国专利诉讼》第二部分第三、四章,则把这个问题讲得十分清楚。可以认为,《中国专利诉讼》是一部以深刻的理论分析总结作者20年审判专利案件实践的应用法学精品,它对仍旧与即将从事专利审判工作的司法界人士、对律师、对专利代理人、对知识产权权利人与使用人乃至对知识产权界,均是值得一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