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洞洞主李欧梵作为堂堂前哈佛教授,又是鲁迅专家,却对周星驰推崇备至,更在哈佛讲学时以他的电影招徕学生,叫许多人大惑不解。他不相信单一的思想系统,跟他的“堂兄”后现代理论大师李欧塔一般口径,强调“大话”不再。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老人家身体力行地跨越“高”/“低”、“严肃”/“流行”等二元对立的藩篱,摒弃了现代主义的否定模式,独爱周星驰的反讽语言和形象。 周星驰的无厘头为什么一夜走红,深入人心,以至于有人暧昧地称他为“周星星”?为什么看了《唐伯虎点秋香》禁不住地狂笑,看了《大话西游》却难以自抑地想哭?这种情结意味着什么呢?还有哪些“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性情中人”呢?后现代文化为何要以周星驰俗人为形象先生和革命样板呢? 周星驰的风格丰富多彩,严肃的、胡闹的、反叛的、嬉皮的……不一而足,角色良莠不齐,才子、打手、清官、小人……踏歌而来。什么剧本都得心应手,什么情节都令人叫绝,什么理论都能从周星驰身上看出象征意义。文变染乎世情,90年代的转折突变、香港社会的商业大潮、全球性的思想漫衍都在无厘头电影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和普遍的宣泄。 其实周星驰所应和的正是中国内地第一代在丰裕生活中成长的年轻人的要求,让他们凸显了自己和过去匮乏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大不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和一系列饶有兴味的电影都意外地不可思议地提供了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成长的一代人的最爱。对于他们来说,周星驰不仅仅是一种迷恋的对象,而且还是他们在QQ或者MSN里对话的语言框架。 无厘头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改变了无厘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