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

定 价:¥43.00

作 者: 王瑶编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学术史丛书
标 签: 研究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1035931 出版时间: 1998-01-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3cm 页数: 614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梁启超的文学史研究、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吴格在曲学研究上的贡献、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研究方法、胡适的文学史研究、郭沫若对现代学术思想的贡献等。

作者简介

  王瑶(1914—1989),山西省平遥县人,1934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1943年7月毕业。同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部,师从朱自清先生攻读中古文学。1946年8月毕业并受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员。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1979年起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第一届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代表作有《中古文学史论》、《中国新文学史稿》、《鲁迅作品论集》等。

图书目录

     目 录
   小 引
    梁启超的文学史研究
   一 改良群治与有益人生
   二 科学精神
   三 文化视角
   四 历史意识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奠基人王国维
   一 中西文化交流中开拓学术研究的新境界
   二《红楼梦评论》的开创性
   三《人间词话》划时代的成就
   四 中国戏曲史的拓荒者
    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
   一 专著与杂文
   二 清儒家法
   三 文学感觉
   四 世态人心
   五 学界边缘
    吴梅在曲学研究上的贡献
   一 指导实践的曲律研究
   二 总揽全局的曲史研究
   三 促进了人们戏曲观的转变
   四 取得成就的原因
    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研究方法
   一 工具·材料·观念·方法
   二 打通文史 追求通解通识
   三 中国文化本位思想
   四 种族与文化的观点
   五 独创的阐释学
   六 中国文体论
   七 真正“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的现代学者
    胡适的文学史研究
   一 从“大胆假设”到“小心求证”
   二 双线文学观念
   三 历史演进法
   四《红楼梦》自传说
   五 整理国故思潮
    郭沫若对现代学术思想的贡献
   一 中国新诗的奠基者
   二 经过改装的泛神论
   三 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
   四 中国古史研究的开拓者
   五 古史研究的突出成就
   六 结 语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
   一 绝不旁骛的学术追求
   二 先驱者的足迹
   三 批评史学科的史料学建设
   四 儒家正统文学观的剖析
   五 以文学观念的演进为中心
   六 “以问题为纲”的编写体例
   七 “一时风气”之制约
   八 将批评史推向更高境界
    古典小说戏曲研究的现代第一人孙楷第
   一 建立在版本目录学基础上的小说戏曲研究
   二 泛读群书与专题考辨
   三 余论
    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述略
   一 职业与娱乐
   二 诗歌史研究
   三 批评史探讨
   四 《诗言志辨》
   五 小处下手与大处着眼
   六 语义学与考据学的融通
    郑振铎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杰出贡献
   一 少年精神与文学研究
   二 新资料、新方法与“新的观点”
   三 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为毕生精力所在
   四 中国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
    楚辞研究的集大成者游国恩
   一 一举成名的《楚辞概论》
   二 古史与楚辞的互证与互释
   三 西南文献和汉魏六朝诗文
   四 凝聚毕生心血的《楚辞注疏长编》
    闻一多研究中国文学的独创性
   一 唐诗研究的新开拓
   二 以诗的眼光研究《诗经》
   三 《楚辞》研究的重大贡献
   四 探求中国神话的体系
   五 研究方法的独创性
    俞平伯学术成就简论
   一 新园花月一时新
   二 《红楼梦辨》之诞生
   三 “以文艺之眼光读《诗》”
   四 趣味说与鉴赏学
   五 俞氏红学的功过是非
   六 迹浅而意深的诗词研究
    夏承焘与中国当代词学
   一 治学求索三阶段
   二 词学考订、词学论述与词的创作
   三 一代词宗
    吴世昌的治学道路及贡献
   一 为文学史研究建立牢固的基础
   二 多方面的大胆探索
   三 探本求源的《红楼梦》研究工作
   四 唯真唯实的词学研究
    王元化的文学观念与学术思想
   一 探索文论的新形态
   二 艺术特征论
   三 艺术认识论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