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治文化”是本书提出的新概念,从政治文化视角入手,研究道家政治行为及其取向模式是本书的特色。该书对道治文化有整体的体认和把握,从渊源、理念、实践及影响等方面提示道治文化的内在逻辑结构,概括出道治文化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以清静自治为内在机制,以无为而治为政治设计的基本内涵,剖析了道治文化的现代化空间。作者紧扣道家的政治不服从行为,分析道治文化的自然主义政治信仰、民本主义政治伦理、“民自治”的策略、真人政治人格、游世主义境界及其发展,并通过汉初和魏晋的政治实践及与儒家、法家等政治文化的比较,进一步深入理论论述。作者认为道治文化是离“家”出走的政治文化,往往与政治分权及社会动荡相联系,是中国古代比较典型的自由政治理念和民主政治文化的萌芽,有鲜明的现代性。全书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语言流畅,有独到见解。本书前言清静自治之道(序一)刘宝李刚博士的这部著作是从一个新角度研究道家的,这个新角度就是政治文化的角度。什么叫政治文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但有大家可以理解的基本含义。用一句话说,政治文化就是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的基本取向。就其外延说,它既体现于政治思想中,又体现于政治活动中。就其内涵说,它既不要求研究中国思想的所有环节,也不要求研究政治活动的全部过程,只是要求着力研究人们的思想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于政治的基本取向。本书对政治文化范畴有具体论证,大体也就是这样一个认识。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思想史具有特殊意义。它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角度、一种方法,不排斥从别的角度、别的方法进行研究,却又是别的角度、别的方法不能代替的。这种研究着力说明人们的基本政治取向,而不陷入细节;注重文本中的观念与行为取向的联系,而不限于文本本身。当代中国思想史学科开创者侯外庐先生提出,要“结合社会史研究思想史”,这一提法被公认是研究思想史的科学方法。但过去理解和运用这一方法有很大局限,妨碍了研究工作的深入。近20年来,一些人提出如何发展“结合社会史研究思想史”这一研究方法的问题,有新的设想和尝试。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思想史,可以说也是“结合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科学方法的发展。当然,首先提出政治文化这个范畴的美国学者阿尔蒙德主观上与侯外庐没有关系,一些中国学者研究政治文化的出发点也不是要发展侯外庐的研究方法。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同国度、不同学派的学者不约而同地在考虑同一个问题:怎样使得思想史研究更加历史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政治思想史,是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道家政治文化是什么?李刚博士用“清静自治的‘自由’之道”概括,并以“道治与自由”为书名。“清静”就是不扰民,“自治”就是让民自己去发展。“清静”与“自治”是对待政治的基本态度这样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政治国者不扰民,民众便会自己去发展。这是中国古代的“自由”政治文化。从理论上说,“清静自治”是“自然”“无为”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延伸,而“自然”“无为”又是“道”的本质属性,所以道家政治文化又可叫做“道治”。道家的“道治”政治文化值得更多的研究,有两方面理由。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看,儒、法两家的政治思想研究多,道家的政治思想研究相对较少。儒家的“礼治”、法家的“法治”,一直被视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两条主要线索,被反反复复地讨论着。而道家的政治主张,往往被简单地称为“小国寡民”,被判定为要倒退到史前去,从而被弃置不顾。“礼治”、“法治”早已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范畴,而“道治”这个词浯虽然在《老子》河上公注王弼注中就有了,却一直极少有人注意,连《辞海》和近年出版的权威工具书《中国历史大词典》里也没有“道治”这个词条。道家的“道治”政治文化是有待开发的宝藏。从现实意义看,道家政治文化蕴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的宝贵文化资源。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有三个关键词:科学,民主,法治。“五四”运动提出科学与民主,新时期以来先后提出民主、法治及科学发展观等。“五四”以来近百年问,探讨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包括政治现代化)问题获得的全部认识,都可以概括在科学、民主、法治三个关键词中。要考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要考虑人们常说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显然首先应该研究道家的“道治”政治文化。道家的“自然”可以引出科学,“无为”能够通向民主。作为政治文化的儒家的“礼治”和法家的“法治”主张,虽然也有可以与科学、民主、法治精神沟通的因素,毕竟比道治文化少得多。基于以上看法,我认为李刚博士的这部著作很重要。如果这部著作出版以后,有更多研究道家政治文化的成果出现,那就表明本书对于道家政治文化研究起了推动作用,或者表明本书作者有更多同道,都将是值得庆幸的。2004年11月于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