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史学史著作首次将美学与文学结合起来阐述,并成功地在研究和撰写方法上进行了全面革新。革新原则包括:史的研究就是理论的创造,整体性,建立一个科学的逻辑结构,从民族文化——心理动态的建构上把握文学史的进程。因此,正如本书《尾声》中所说,这是一部“着重从民族思维的发展、社会思潮的流变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审美心理建构上来把握诗歌史各个阶段的递次的逻辑前进,以展示我们民族四百年心灵史,并注目于艺术哲学之阐发的”著作。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五编着意从高层次范畴上来阐述这一时期的文艺运动:审美情趣从“丽”向“秀”的演变;汉人的繁衍风习为率学的简约风尚所取代,由此产生了“以少总多”的审美原则;“真美”观之现实化所形成的中古文学的三个特征,以及文学发展之趋向于新的审美理想:“隐秀”。下卷七编详细论述了从魏代到隋代诗歌史的发展,并对一些次要的范畴起点中所内孕的三个逻辑要素及其所构成的三组矛盾的展开与推移,作为其深层的逻辑贯串整个过程。本书一方面以审美心理的建构为中介,联结融贯民族思维发展、社会文化进程和文艺自身变化这三个方面;另一方面又以特定的历史进程,将逻辑要素这种高度抽象的因素与最为实在的诗人及其作品这样两个方面联系融贯起来。作者以文人化、玄言化的兴衰、平俗化、融合南北这四个进程,来概括魏代及西晋、东晋、南朝、北朝迄隋这四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中古时期全部被论列的诗人都被综合到上述四个进程中,各有其特定的位置。全书由此凝定成了一个十分严密的整体,彻底改变了那种块状堆积、零散孤立、缺少贯脉络的研究状况,既避免了贫乏的历史决定论,又避免了盲目的偶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