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部团结战斗、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她所表现出 来的不畏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革命英雄主义,不仅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突破了时空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座无畏的丰碑。70年来,党政军各级领导以及许多中外仁人志士对红军长征及其所铸就的长征精神极为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攻关研究,不懈探 讨,撰写了大量颇具影响的论文和论著,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见解,这对 于深入研究红军长征和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天,红军长征已经深入人心,有口皆碑,不断激励着人们与时俱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夺取胜利。"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动力。但是,红军长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部讲不完的故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又向华北大举入侵, 企图独吞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 为重,向全国发出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提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广泛动员和组织抗日救国运动。然而,国民党蒋 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地坚持其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 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 苏区。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之后,红25军、红四方面军,红2、红6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亦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苏区,踏上了长征之路。在红军长征中,国民党蒋介石纠集上百万军队进行围追堵截,企图置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于死地。但是,英雄的红军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 穿越茫茫水草地,血战独树镇,激战江油,转战乌蒙山,纵横驰骋于湘鄂川黔滇等14个省,长驱6.5万里,进行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其中师 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达120余次,终于打退了优势敌军穷凶极恶的围追堵截,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长江南北各苏区的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争,牵制和消耗了 大量敌军;陕甘苏区的红军同长征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组成中国工农 红军第15军团,给予"围剿"之敌以沉重地打击,巩固和扩大了苏区, 为中共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创造了条件;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的东 北抗日联军,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区域的党组织,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方面力量,都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都为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红军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 搏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长征 的胜利,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深深植根于 中国各族人民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是新型的人民军队, 是不可战胜的;长征的胜利,是红军以实际行动宣传和践行了中国共产党 的正确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 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斗志,震惊了世界;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 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三大主力红军转移到抗日的前沿阵地,为 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肩负抗日救国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革命力量,特别是经过极其艰难困苦的 长征考验所保存下来的共产党员、红军指战员,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 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的精华,许多人后来成为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长征 的胜利,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 的领导地位,开始逐步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这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转 危为安,不断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保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当时,红军的物资供应极其匮乏,甚 至连生存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这在中外军事历史上是罕见的。但是,出 乎意料的是,他们战胜了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 标。这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坚强而正确的领导,靠的是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 人民的大团结,靠的是广大指战员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为敌人所屈服 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靠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途经贵州遵义时,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 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损失的教训,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党的路线重新回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之后,红军 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克服了"左"倾冒险主义军事错误,战胜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图谋,在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人民之间实现了革命的大团结。在同优势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殊死搏斗中,各路红军互相支援,密切配合;红军广大指战员在政治上同心同德,在生 活上互相帮助,在艰难和危险的时刻,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同志, 把困难和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同时,红军所到之处,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 众纪律、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群众排忧解难,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支持。红军是英雄好汉。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 了长盛不衰的长征精神:即把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信中国共 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必然会胜利的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为了救国 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 英雄气概;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创新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奋斗的高尚品格;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 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种信念、气概、精神 和作风,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保证 红军长征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然而,多年来对红军长征的这种精神研究与宣传还远远不够,对于许 多鲜为人知的艰辛故事和感人事迹研究与宣传不足,对于许多重大历史问 题尚存争议,甚至存在歪曲和篡改的不良现象,给红军长征研究和宣传带 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我们编著了这本书,并在深入研究长征的基础 上,广泛吸纳了史学界的许多研究成果,对涉及红军长征的近180个重要 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同行和亲历长征的老前辈、长征研究的爱好 者,企求抛砖引玉,对于深入研究和大力宣传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伟大 的长征精神,起一点推动作用。我们在编写此书中,本着求真务实的思想,坚持以历史资料为基础,参考当事人的回忆以及广大研究工作者所撰写的论文、论著,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长征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历史人物等,尽力给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