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有如此行为?他们通常能意识到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的行为是隐蔽的无意识动机的结果吗?有些人是天生善良的吗?而有些人则是本性邪恶的吗?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好人或坏人吗?人的品行主要是自然的产物吗,还是说它主要受环境影响的制约?人们能自由地塑造他们的人格吗?他们的生活是由他们无法控制的力量决定的吗?人们的相似性是对人们最好的描述吗,还是独特性主宰着人的特征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某些人的人格有障碍而其他人似乎心理健康发展呢?几千年来哲学家、学者和宗教思想家曾提出过这些问题,并为此争论不休,但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大多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依据,而这些观点又带有与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有关的色彩。接近十九世纪末,人类的能力有了长足发展,他们可以组织、解释和预测自己的行动。作为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心理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对人格进行系统研究的开端。早期人格理论家,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卡尔·荣格主要依赖临床观察来构建人类行为模式。虽然他们的资料比起早期的观察资料更系统和可信,但是这些理论家仍然是以自己独特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来看待人性,因此他们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后来的人格理论家往往更多地利用经验研究去了解人的行为。这些理论家创建假设模式,检验这些假设,然后再形成自己的模式。换言之,他们将科学调查的工具和科学的理论运用于人格领域。当然,科学与思辨、想像和创造力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它们都是理论形成不可或缺的要素。该书所介绍的每一个人格理论家都在观察和富有想像力的思辨基础上创建了他们的理论。另外,每一种理论都折射出其创建者的人格。因此,在每一章我们讨论不同理论时,都用一些篇幅介绍反映该理论构成的独特文化背景、其理论创建者的家庭经验以及专业训练背景。然而对每个理论是否有用的评价不是以其创建者的人格为依据,而是根据它们的能力,即:(1)引发研究;(2)可证伪;(3)组织整合现存的经验知识和(4)对日常问题的实际指导能力。因此,我们评价该书中的每个理论以这四个标准以及(5)内在的一致性和(6)理论的简约性两个标准为依据。除了六个标准以外,某些人格理论家还充实了其他领域,比如社会学、教育、心理治疗、广告业、管理、神话、咨询、艺术、文学和宗教。第五版说明《人格理论》第五版具有许多新特色。它在继续强调前几版突出的特点,也就是指导性的篇章介绍以外,还扩充了每个理论家的传略资料,介绍了他们生动的写作风格、发人深思的人性概念以及对每个理论的结构评价。就像前几版一样,第五版也以原始资料和每个理论最新的发展为基础。只要早期的概念和模式在他们后来的理论中仍具有重要作用,或者能为我们理解最终的理论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信息,我们都将它们囊括在书中。虽然《人格理论》探讨的是一些复杂的、难度较高的理论,但是我们仍尽可能地使用准确无误、明白易懂的语言和通俗的书写方式来阐述它们。这本书是专为大学生设计的,没有多少心理学背景知识的学生也能看懂。我们努力做到忠实理论家的原意或不过分简化它们。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对理论家彼此之间以及与其他理论家做了充分的比较,并列举一些实例,说明这些不同的理论是如何适用于日常的生活情境的。在本书末附有词汇表,对书中出现的专门术语给出简明的定义。这些定义是按照各个理论家的特殊意思写的。还有,这些词语在正文中出现时印为黑体字,并都有定义。涉及的内容与组织结构该书介绍了23个最有影响的人格理论家的复杂理论。尽管我们在书中使用了一定的篇幅简单介绍了变态人格以及心理疗法,但该书主要强调的是正常人格。由于每一个理论都是其创建者独特的世界观和人性概念的反映,所以我们还介绍了每个理论家的个人传略,以便读者有机会熟悉这些理论及理论家。《人格理论》分成五篇。本书第一章以引论开篇。第二篇中的第2章至第9章讨论的是心理动力学理论家,排在首位的是具有独创性的人格理论家弗洛伊德,后面是阿德勒、荣格、克莱因、玛赫尔、科赫特、科恩伯格、道尔拜、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埃里克森。他们都强调行为的无意识决定因素,而且都在某些方面受弗洛伊德的影响。第三篇探讨的是行为和认知学习理论。这一组讨论的是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的研究、班都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和米歇尔的认知-情感人格系统。在第四篇,我们讨论了特质理论,其中包括卡特尔和艾森克的特质和因素理论以及奥尔波特的个人倾向理论。然而,奥尔波特强调人格的独特性,使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人本主义情结。第五篇内容是凯利、罗杰斯、马斯洛和梅的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理论。然而,凯利的独特理论几乎不理会这种划分。如果读者还想了解更多的信息,请到该书的网站http://www.mhhe.com/feist5,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对不同理论家的准确评价、对理论家自身人格对人格理论建设的重要性的讨论以及作者对人格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见解。本版的特色在保持该书引人入胜、见闻广博和易于理解等特色的基础上,我们也做了一些改动。最引人注意的是,我们改变了本书的结构设计,使它看起来更“开放”,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我们对读者熟悉和喜欢的章节进行了更新,譬如人性概念和相关研究几节。我们将一些章所做的叙述性的小结改为画龙点睛的总结,以便读者能迅速领会每一章的精髓。我们还补充绝大多数理论家的传略,这些新的信息验证了我们的观点,即人格理论之所以五花八门是因为不同的理论家有各自不同的个人经验。我们还对阿伯特?班都拉和沃尔特?米歇尔的理论做了比较大的改动,因为这些理论还在发展中。我们再次有幸让阿伯特?班都拉审阅了社会认知理论一章的内容,并为该书的完善提出建议。这些建议使我们把对社会认知理论的讨论与班都拉正在发展的理论结合起来。同样,我们通过更新,重写和重新组织第12章的一节,基本上改写了米歇尔的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的内容。进一步补充的内容有:弗洛伊德的两个防御机制:解脱和分离;第3章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与阿德勒的自卫倾向的比较表;科恩伯格理论运用于群体和组织的最新信息;斯金纳一章中的经典条件反射一节;对班都拉作为控制个体社会环境的人类动因代理人的讨论;从罗特《人际信任量表》中挑选了一些条目;艾森克的人格和行为研究以及人格与疾病的研究的二节;第13章增添了描述艾森克人格理论的主要成分的模型;还有关于奥尔波特早期病历研究最新发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