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的《台湾通史》仿照司马迁《史记》的体例,叙述了从隋大业元年(605年)到清光绪21年(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横跨1290年的历史时空,将包罗万象之内容纳入88篇之中。全书既体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法律、典仪、文化、宗教等方面一脉相传的历史渊源,又突出了台湾地区的地方特色。其突出的特点,一是典据精深,记述详明,因立足奠基台湾史,故史料编撰宁详勿略,宁取无弃。无论是旧籍疏略之岛内抚垦拓殖的情况、故纸未载之相逼而来的外交兵祸,还是岛内动植矿物等天然资源的种类及分布情况、稻米糖茶等诸种作物乃至食用方法,或据资料详细系统地载录下来,或依耳闻目睹据实列述,内容扎实,使《台湾通史》成为文献大宗。二是较以往修史注重兵、刑、礼、乐者,凸显“民贵”史观,对岛内民生之丰啬、民德之隆污,特别是攸关国民生计之官方奏疏一律详细载录,以供后人借鉴。三是对以往史书以“岛夷海寇”视之而一笔代过之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以及其后率领大陆同胞迁台拓台的事迹给予重新矫正定位;对台湾人民介乎以卵击石、艰贞抵御日侮的历史详情,更是重笔彩墨,致意再三。四是全书既体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法律、典仪、文化、宗教等方面一脉相传的历史渊源,又突出了台湾的地方特色,安排有序,相得益彰。《台湾通史》一书是由连横历经十多年努力在一九一八年写竣,记录隋朝大业年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止,台湾一千二百九十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连横是台湾台南市人。《台湾通史》内容分为三册,分别在一九二○年出版第一册,二一年出版中、下两册,为记录台湾历史发展的重要著作。《台湾通史》浸透着连横对家乡台湾的深厚感情,凝聚着连横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于不坠的朴素思想,也承载着连横一介史家强烈的使命感。回顾连横先生满腔热血为民族精神之传承而奋斗的一生,瞻仰两岸人民为祖国统一之祈盼而献身的历史,比照今日两岸同胞仍多阻隔的现实,重读此书,对其中意涵更是感怀至深。这部历史著作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连横在书中特别推崇民族英雄郑成功,他认为台湾的立基与发展始于郑成功时代。《台湾通史》的“卷一”是“开辟纪”,主要记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特别是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以后大陆和台湾的联系。但是,该书认为台湾的“立基”始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建立政权,表现了连横对民族英雄郑成功及其事业的崇敬和赞许。其次是《台湾通史》阐述了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同一性。连横从台湾职官制度、典礼、教育、刑法设立与演变以及文学等各个方面叙述了台湾和大陆在文化上的同一性。认为台湾原为“荒服之地”,至延平(郑成功)至,在职官、典礼、刑法上仿照明朝制度推行之。关于教育,连横说:“台湾为海上荒岛,靡有先王之制也。……延平(郑成功)克台,制度初建,休兵息民,学校之设,犹末遑也;永历十九年八月,嗣王经以陈永华为勇卫。永华既治国,岁又大熟,请建圣庙,立学校。……清人得台之后,康熙二十二年,知府蒋毓英始设社学二所于东安坊以教童蒙,亦曰义塾。其后各县增设。……康熙二十五年,福建总督王新命、巡抚张仲举奏准,台湾岁进文武童各二十名,科进文童二十名,凛膳生二十名,增广生如之。”《台湾通史》浸透着作者对家乡台湾的深厚感情,凝聚着作者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于不坠的朴素思想,也承载着连横一介史家强烈的使命感。此书虽然为史,但文辞朴实壮美,读之或如涓涓漫流,或如骇浪凛然,流连其中,给人很高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