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史料典籍汉书(上中下)

汉书(上中下)

汉书(上中下)

定 价:¥130.00

作 者: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丛编项: 简体字本前四史
标 签: 史学理论

ISBN: 9787101045444 出版时间: 2005-03-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1cm 页数: 3134页 字数:  

内容简介

  又名《前汉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世家为传,由纪、表、志、传四个部分组成。自《汉书》以后,历代仿照它的体例,相继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出身于豪富兼外戚的家庭。父亲班彪,东汉光武帝时,官至望都长。班彪博学多才,专攻史籍,是著名的儒学大师。他不满意当时许多《史记》的续作,便“采前史遗事,旁贯异闻”(《后汉书·班彪传》,作《后传》65篇,以续《史记》。班固生在这个家学渊博的家庭中,9岁便能作诗文,16岁入洛阳太学就读。他博览群书,穷究诸子百家学说,熟悉汉史掌故。建武三十年(54年),班固因父丧回故里,并整理班彪的《后传》。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班固开始编纂《汉书》。5年后有人上书明帝,告发班固私改国史,因此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赶到洛阳,为兄申辩。当明帝审阅地方官送来班固的书稿时,十分赏识班固的才华,便任他为兰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后又升为郎官,典校秘书。在此期间,明帝让他继续完成《汉书》的编纂。班固与陈宗、尹敏、孟异等人撰成《世视本纪》,后又写成功臣、平林、公孙述等列传、载记28篇。章帝建初四年(79年),章帝会诸儒于白虎观,讲《五经》异同,裁定正宗经学,班固受命“撰集其事”,写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初年(89年),班固以中护军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北匈奴。永元四年(92年),窦宪以外戚谋叛而畏罪自杀,班固受株连,先被免官;后又因洛阳令种竟,曾受班固家奴侮辱,便借机收捕班固入狱。不久,班固死于狱中。班固纂述《汉书》,始于永平初年,至建初七年(82年)才告完成,历时25年之久。全书记载起自汉高祖刘邦起义反秦,终于新朝王莽败亡,共230年西汉的历史。它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计100篇。其中,表8篇和《天文志》没有完成,后来由他的妹妹班昭和扶风人马续相继补撰而成。因此《汉书》撰成,共经四人之手,即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但作了一些改动,也有一些创新。在纪部分,《汉书》不称“本纪”,而改称为“纪”(如《高帝纪》),在《史记》的基础上,《汉书》增立《惠帝纪》,以补《史记》的缺略;在《武帝纪》之后,又续写了昭、宣、元、成、哀、平等6篇帝纪。《汉书》取消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将项羽的事迹移入列传,立了《陈胜项籍传》。而王莽称帝十余年,《汉书》并未立纪,而将他归入列传,立了《王莽传》。在表的部分,《汉书》立了8种表,其中6种王侯表里根据《史记》有关各表制成的,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只有《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是《汉书》新增设的两种表。《古今人表》名为“古今”,却只记载古代至楚汉之际的历史人物,共分为九等,后人因此而指责它不合断代之体。八表之中,最受后人推崇的是《百官公卿表》。此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文字记述秦汉职官设置年代、职权范围、俸禄数量和官职演变等内容;第二部分列出各种职官的表格,记录职官的升降迁免,较完整地介绍汉代的官制情况。在志部分,《汉书》改《史记》的“书”为“志”,而又丰富和发展了八书,形成我国史学上的书志体。《汉书》的志,包括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艺文等10种。其中,改变或合并八书名称的有律历、礼乐、食货、郊祀、天文、沟洫等6种,但它们的内容或者不同,或者有所增损。如《食货志》在承袭《平准书》部分材料的同时,又增加新的内容,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记“食”,叙述农业经济情况;下卷载“货”,介绍工商及货币情况。《郊祀志》、《天文志》和《沟洫志》,也在《封禅书》、《天官书》、《河渠书》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一些新的内容。除此之外,刑法、五行、地理、艺文等四志,都是《汉书》新创立的。其中的《艺文志》是记载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各种学科、不同学派的源流和得失,也记录汉代官府藏书的情况,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目录学的著作。在传部分,《汉书》继承《史记》的传统。但它不设“世家”一目,凡属《史记》世家类的汉代历史人物,《汉书》都移入传部分。原属《史记》的一些附传,《汉书》则扩充其内容,写成专传或合传,如张骞、董仲舒、李陵等人的传记。《汉书》因袭《史记》,又不同于《史记》,其特点有三。其一,《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圣人之道”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这样,作者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记》的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其二,《汉书》开创断代为史和整齐纪传史的编纂体例。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西汉一代“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汉德”,又难以突出汉代的历史地位。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于是,《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纪年,《汉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对于传记的编排,《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一。其三,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现存《汉书》约80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它增载不少重要的诏令,主要集中在帝纪部分。在许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述和书信。在《汉书》的10志中,也有类似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收入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资料。例如,在《史记·匈奴列传》的基础上,《汉书》大量增补汉武帝以后的史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远古至西汉末年匈奴民族的历史。《汉书》又合并《史记》的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诸传,在补充大量的史实基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时,《汉书》改《史记·大宛列传》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西南亚诸国史。《汉书》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难懂,以至班固同时代的人,竟必须为《汉书》作音义的注解方可读懂。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东汉至南北朝期间,为《汉书》作注的大约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注释音义居多。关于《汉书》的注本,唐以前诸家所注都已失传。现存《汉书》的注本,是唐代颜师古兼采诸家而成的,属于较完备的注本。

作者简介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汉时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九岁能诵读诗赋,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图书目录

001.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
002.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
003.卷二·惠帝纪第二
004.卷三·高后纪第三
005.卷四·文帝纪第四
006.卷五·景帝纪第五
007.卷六·武帝纪第六
008.卷七·昭帝纪第七
009.卷八·宣帝纪第八
010.卷九·元帝纪第九
011.卷十·成帝纪第十
012.卷十一·哀帝纪第十一
013.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
014.卷十三·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015.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
016.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
017.卷十五下·王子侯表第三下
018.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019.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
020.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021.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022.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022.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
023.卷二十一上·律历志第一上
024.卷二十一下·律历志第一下
025.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
026.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027.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
028.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
029.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
030.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
031.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
032.卷二十七上·五行志第七上
033.卷二十七中之上·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034.卷二十七中之下·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035.卷二十七下之上·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036.卷二十七下之下·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037.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038.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039.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
040.卷三十·艺文志第十
041.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
042.卷三十二·张耳陈馀传第二
043.卷三十三·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044.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045.卷三十五·荆燕吴传第五
046.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
047.卷三十七·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048.卷三十八·高五王传第八
049.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第九
050.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
051.卷四十一·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
052.卷四十二·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053.卷四十三·郦陆硃刘叔孙传第十三
054.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
055.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056.卷四十六·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057.卷四十七·文三王传第十七
058.卷四十八·贾谊传第十八
059.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第十九
060.卷五十·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061.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062.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063.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064.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065.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066.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067.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068.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069.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
070.卷五十九·张汤传第二十九
071.卷六十·杜周传第三十
072.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073.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074.卷六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075.卷六十四上·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
076.卷六十四下·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
077.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078.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079.卷六十七·杨胡硃梅云传第三十七
080.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081.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
082.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083.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
084.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085.卷七十三·韦贤传第四十三
086.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087.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
088.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
089.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090.卷七十八·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091.卷七十九·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092.卷八十·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093.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094.卷八十二·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
095.卷八十三·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
096.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097.卷八十五·谷永杜鄴传第五十五
098.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
099.卷八十七上·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100.卷八十七下·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101.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
102.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
103.卷九十·酷吏传第六十
104.卷九十一·货殖传第六十一
105.卷九十二·游侠传第六十二
106.卷九十三·佞幸传第六十三
107.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108.卷九十四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109.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
110.卷九十六上·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111.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112.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113.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114.卷九十八·元后传第六十八
115.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116.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117.卷九十九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118.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
119.卷一百下·叙传第七十下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