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研读温病学说理论基础并结合临床经验,于1990年撰写《温病方歌一百首》一书。14年来,不断探索总结应用温病学派理论、方剂诊疗各种疾病卓有成效。为此,将原书改编为《温病方剂歌诀》。该书介绍了治疗温病解表、清热、和解、通下、祛湿、开窍、熄风和滋阴法等8种方法,收集古方、验方和自拟方161首,编成歌诀,详述了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方义及加减,是一本中医诊治温病的好书。本书内容丰富、简明实用、便于记诵,适合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医学院校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使用。本书前言温病学说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它导源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晋唐医家,续有研究:宋元时期。不断补充:降及明清,逐渐趋于成熟。明末医学家吴有性(字又可)撰写成《温疫论》,是我国最早的传染病学专著。指出温疫系感染天地间之戾气(又称“疠气”、¨杂气”),经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详述了温疫的病因、病机、症脉、传变、证治,制定了不少的有效方剂。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清代叶天士,博极群书。穷究医理,通古今之变,对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他著的《温热论》为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论述精辟,说理透彻,层次分明,立法灵巧,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详述了温病的转变规律。提出辛凉、辛寒、.苦泄、苦寒、咸寒的用药法则。他的《临证指南医案》为温病临床诊治奠定了基础。在风温、温热、暑、湿、燥、疫、癍、痧、疹、瘰疟、痢篇中,多为温病医案,磅言简洁,病机扼要。辨证精细,立法精当。方药轻灵,突破了陈IE]呆板之成规。与叶氏同时代的温病学家薛生白,擅长湿温的治疗,写有《湿热病篇》,是一部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4s-~-。以条文形式。言简意赅,辨证详细,用药稳当,独具一格。吴瑭(字鞠通),他著的《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并与卫气营血辨证有机地联系起来,详述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九种温病的辨证施治。效仿《伤寒论》的体裁,逐条叙证,加以注解,纲举目张,条分缕析,使温病学说更趋于系统和完整,曾被后人誉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晚清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以《黄帝内经》、《伤寒论》有关温病论述为经。叶天士《夕卜感温热篇》、《三时伏气夕卜感篇》、陈平伯《夕卜感温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余师愚《疫病篇》为纬。汇集了章虚谷等多人的注解,参以己见,颇多发挥,成为学习温病之必读系列丛书。俞根初、雷少逸、.孟河医派、何廉臣、张锡纯、时逸人、沈仲圭、赵绍琴等医学名家,深究温病,在理论上有发展与补充。在方药上有进步与创新,_:g~了温病学的内容。嗣后。治疗温病之方。多秉于此。吴氏《温病条辨》及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余自业医以来。对叶吴学说、孟河医派钻研颇深,不但诊治温病常用其方,而且治疗各科疾病加减化裁,多获良效。诊务之暇。写成《温病方歌一百首》,附以简解,稿成之后。承蒙陈可冀院士教正赐序。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审正,于1990年2月付梓。流光易逝。此书出版已逾14载。新加治疗温病常用方36首,缀成七言。并增加减(原书无加减一项),体现出一方多用。与前者合为一书,名《温病方剂歌诀》。此稿得到彭倍勤主任帮助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谢忱。因作者学识浅短,谬误之处,敬请匡正。彭述宪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