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地方史志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定 价:¥28.00

作 者: 刘道玉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ISBN: 9787535430878 出版时间: 2005-10-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3cm 页数: 355 字数:  

内容简介

  1981年,职称仅为讲师的刘道玉被中央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刘道玉曾说:“我本不想做官,也就不怕丢官,那么,就不会为’保官’而前怕狼后怕虎了,也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了。”“我这个人最喜欢一个字,那就是’变’。有这个字,就有了创新的最大驱动力。”正是他的这种“说话不留余地,办事不留后路”的个性,使他成为八十年代大学中的风流人物,也成就了武汉大学一度的辉煌。他首创并推行的一系列高教改革,如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转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等,都为全国所瞩目,从而使武汉大学成为当时教育改革领域上的急先锋,甚至一度再现“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说法。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的校长路石就是以刘道玉为原型的。在十六年前,由于种种原因,锐意改革的刘道玉被突然免职,他像一个谜一样从人们视野中消失。本书是刘道玉在沉默了十六年后第一次把自己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揭开了许多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它将唤醒他们武大学子心中最美好的记忆,重回武大的黄金岁月,同时也是对弥漫在他们心中的“刘道玉情结”的最完满的注解。作者毕生从事教育改革事业,他的许多改革措施和眼光具有前瞻性,他在书中保存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思索,如大学价值取向、高等教育模式、大学校长遴选等等,对于问题重重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前言自序在古今中外的文献中,叙述那些“远去的事”的传记,是拥有相当数量的一类典籍,它们是传承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传记是兼有文学和历史特点的作品,就人与事的生动描写来说,无疑是指文学;论事实真相的记述,那当属历史。这正如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所说,回忆录是要“通过一个偶然进入历史道路的人来反映历史”。传记是人们比较喜爱阅读的一类书籍,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长知识和立志成才的广大青少年——他们希望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和获得前进的动力。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从一个人所喜爱阅读的书,便可以大致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一般来说,爱读传记的人,好奇心特别强;怀有远大的理想,富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重视人生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我很喜欢阅读各类传记,而且读过国内外的许多名人的传记。在我已阅读过的传记中,我比较喜欢的有两本:一本是美国人哈格写的《鲍林》,另一本是英国传记作家克拉克写的《罗素传》。前者传主是著名的化学家,两度诺贝尔奖获得者,20世纪科学怪杰,揭示物质奥秘的巨擘,百折不挠的和平战士;后者传主是著名的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西方文化巨匠,被誉为现代的亚里士多德。这两本传记其传主形象都能活生生地立体地呈现于我的脑际,我既为他们非凡的成就所折服,同时又为他们坎坷的经历和不幸的遭遇而扼腕叹息。在一般人看来,作传似乎只是名人们的事。这是无疑的,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艺术家、企业家们来说,为他们立传确有必要。但是,现在毕竟思想解放了,在文艺作品中,陆续出现了“百姓故事”、“庶民轶闻”和普通人的成功之道的记叙。这也是一类传记,虽然它们不像名人传记那样光彩熠熠,但也无不折射出传主的人生的光辉。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虽业未有成,但经历却倒有一些曲折。我早先从来没有写自传的打算,也许是人老了,总免不了回忆往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同时,我想保持积极的心态,想找一点事做,练练手笔,防止大脑退化,于是就萌发了写这本自传的想法。自传是人生经历的再现,做人要讲真话,写自传也必须秉笔写实,以“我手写我口”,否则就不具有历史的价值了。美国学者乔治·赫伯·米特,有一个最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人的自身是由我相当于英语中的Me和自我用英语字母I表示这两部分表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由他的自身角色I——独立行为和扮演的角色Me——角色行为所组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往往只是角色行为的我,而掩盖了真实的独立行为的我。我在着手写这本传记时,就确立了写作宗旨:要写一个完整的我,既写角色行为的我又要写独立行为的我,既写成功的我也要写失败的我,以还原自己本来的面目。我已属于老年队伍中的一员了,但我不想以长者自居,仍然想以一个曾是青年人朋友的身份,向他们敞开心扉,述说自己所经历的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一切关注我的人了解一个真实的刘道玉。如果你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我请求你以独立思考的态度对待它,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永远需要培植和发扬的可贵的精神!

作者简介

  1955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中共党员,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对恢复统一高考起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他在武汉大学率先推行了一系列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教育面,从事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等十多部著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百五十多篇文章。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勋章。

图书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塑造灵魂的故土(1)
一 8岁开始私塾启蒙教育(1)
二 小小的牛倌(8)
三 栖人“檐”下的小学生活(11)
四 冒名顶替的初考(14)
五 《三人行》的风波(19)
六 “假文凭”进高中(22)
第二章 读书到苦方觉甜(27)
一 “乱点鸳鸯谱”——珞珈山之恋(27)
二 “梦想剧场”——我的诺贝尔梦(32)
三 “耐(奈)温将军”(34)
四 “三点式”读书法(35)
五 通过俄语自学英语(38)
六 在郭和夫的研究室学习(41)
七 政治运动中的角色行为(44)
八 诺贝尔奖牌挡不住丘比特神箭(49)
九 “白手起家”搞科研(53)
第三章 莫斯科的526天(55)
一 留苏预备部(55)
二 第一列宁大街30A号(59)
三 中将克努扬茨院士(61)
四 玛莉娅老太太-(63)
五 紧张有序的留学生活(65)
六 我在莫斯科惟一的夏天(68)
七 “反修”战士(71)
八 “不受欢迎的人”(76)
九 周总理的接见(79)
第四章 “黑炮手”劫后余生(84)
一 发奋著书立说(84)
二 暴风雨的前夜(86)
三 李达“三家村”(89)
四 神秘的使命(93)
五 提心吊胆的北京大学联络组组长(98)
六 “不识时务”的“保皇兵团”司令(102)
七 炮打中央文革的“黑炮手”(105)
八 第一次逃亡生活(109)
九 虎口余生(113)
十 接受再教育(120)
第五章 拨乱反正当为先(126)
一 教育部的“临时工”(126)
二 邓小平召开历史性的座谈会(130)
三 北戴河十年来的第一批客人(135)
四 全国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会议(142)
五 因劳成疾,是坏事也是好事(145)
第六章 改革大潮涛头立(150)
一 最年轻的大学校长(150)
二 “卧薪尝胆,十年雪耻”(159)
三 “不拘一格降人才”(164)
四 韩德培“晶核”之再生(169)
五 教学制度的创新(175)
六 感动了“上帝”(189)
七 科研实现零的突破(193)
八 珞珈山上的快乐学院(201)
九 呼唤创造教育(208)
第七章 生不愿封万户侯(215)
一 教育部里的余波(215)
二 团中央书记的候选人(219)
三 上访要求不当市长(221)
四 北戴河的会见(226)
五 厦门大学的盛情(230)
六 海南岛之行(232)
七 “官贵民贱”的真相(236)
八 为何不当官?(239)
第八章 不了的化学情结(242)
一 一切从零开始(242)
二 开拓新领域(247)
三 承担重点科研任务(250)
四 培养研究生(254)
五 国际学术交流(258)
六 我的最大遗憾(268)
第九章 山外青山楼外楼(273)
一 美国西东大学的突破(274)
二 中法交流中心(277)
三 法国国家荣誉勋章(284)
四 耶鲁大学的盛典(287)
五 哈佛大学的印象(290)
六 中日大学校长会议(294)
七 与池田大作先生的对话(298)
八 春兰秋菊裨益于我(303)
第十章 梦魂萦绕系教育(309)
一 我的教改情结(310)
二 甘作铺路石(319)
三 爱的学校(326)
四 太平洋上空的一个梦(331)
五 给中学生开选修课(334)
六 创造教育三部曲(338)
七 “实验田”的辍耕(340)
八 人生无怨无悔(345)
跋(350)
附录:刘道玉生平要事年表(352)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