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是当前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贸易组织允许成员方使用反倾销作为贸易救济手段,但反倾销措施的不正确使用甚至滥用,则会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反倾销调查的主要目标国之一,因外国(地区)对我出口产品频频采取反倾销措施,不但使一些企业遭受了严重损失,而且影响了我出口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毫无疑问,在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反倾销始终是我们应该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反倾销法的研究,对国际反倾销调查进行有效的应对,是我国企业界也是法学界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法学界对反倾销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对外贸易发展的变化,大家期待更新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和本系列专著的作者们团结协作,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向读者奉献出他们的劳动成果。可以说,他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本系列专著的作者均是厦门大学法学院的青年教师或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广泛收集国内外已有成果,潜心研究,集体攻关,力图将我国对国际反倾销法的研究向前再推进一步。他们这种脚踏实地、大胆探索、紧密服务于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选择是正确的。本系列专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体翔实。在本系列专著中,WTO、欧共体和美国的反倾销法各成一卷,其他国家卷包括若干有代表性的主要国家的反倾销法,研究涉及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第二,广泛采用了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本系列专著十分重视对WTO、欧共体、美国、我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比较分析,既从共同点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又从差异中归纳出彼此不同的特点,结合国情需要,服务于不同的利益需求。第三,新鲜翔实。在比较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作者们使用了一些较新的资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主张。当然,作者们研究的问题可能会有疏漏,提出的观点也许值得商榷,有些提法也有赖于实践的检验。相信本系列专著将会给读者了解、研究和应用国际反倾销法带来助益,更好地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服务。我也衷心希望本系列专著可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会在大家的关心下得以完善。因较长期从事反倾销方面的工作,为青年教师和学子的精神所动,寄感于此,以为序。尚明2005年6月前言欧共体反倾销法是欧共体共同商业政策(Common Commercial Poli- cv,CCP)的重要组成部分。欧共体反倾销法源于《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第113条第1款。1968年4月17日,欧共体制定了首部反倾销法,即理事会第459/68号条例。其后的三十余年来,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日趋深入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欧共体反倾销法不仅日臻完善,对多边反倾销规则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鉴于反倾销议题被列为多哈回合谈判的一项重要议题,而欧盟继2004年实现史无前例的扩张后并未停止东扩步伐,欧共体反倾销法的走向殊堪重视。 继1979年欧共体首度对中国企业启动反倾销调查以来,欧共体针对中国企业启动的反倾销调查已愈百起,在欧共体贸易伙伴中无出其右,反倾销成为影响中国企业开拓及巩固欧共体市场乃至中欧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指出,虽然中欧双方已经确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欧共体在反倾销调查时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问题,尽管中国高度关注并坚决反对,迄今仍然未获得解决。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日益提高及中欧经贸关系的不断加强,反倾销作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的主要障碍显得日益突出。自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首次规定了反倾销法律条款以来,我国正逐步建立并完善反倾销法律制度。但从目前情况看,无论就立法本身抑或司法实践而言,我国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尚不成熟。因此,认真研究欧共体反倾销法律及其实践,不仅有助于我国企业有效应诉,而且对于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也有裨益。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厦门大学法学院一批长期研究反倾销法律的 年轻学者精诚合作,对欧共体反倾销法律制度及其实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数易其稿,终成此书。总体看,全书具有如下特点:首先,鉴于欧共体反倾销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本书作者把欧共体反倾销法置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加以研究探讨,力图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野下来阐释欧共体反倾销法的规则与实践。其次,本书作者奉行案例研究的方法。鉴于反倾销法既是“书本上的法”,更是“行动中的法”,本书作者不仅重视法律规则本身的研究,而且重视司法实践的实证研究。本书在探讨欧共体反倾销法时,特别注意密切联系欧共体委员会、理事会及欧共体初审法院与欧共体法院的司法实践,使读者既了解欧共体反倾销法的立法初衷、规则设计,也了解其有关主管机构的实际执行情况,从而使读者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再次,本书注重直接根据第一手资料展开研究,广泛采用了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对我国出口企业应诉国外反倾销调查和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以保护国内产业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卷作者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