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赋的文体功能及其历史地位
文体论
第二章 赋称原始
一 时空铺衍——赋义之一
二 不歌而诵——赋义之二
三 赋称始于战国末
第三章 班固分类原则试析
一 班固分类,遗则莫明
二 章、刘所论,犹有不足
三 班固人格二重性与分类原则的确立
四 司马迁、扬雄不入“温雅”类辩
第四章 汉赋分类史述略
一 汉人析赋
二 刘勰析赋
三 挚虞、肖统析赋标准失于统一
四 祝尧析赋
五 汉赋三体
第五章 汉赋三体溯源及变迁
一 四言赋
(一)荀赋与隐语
(二)荀赋与诗三百
(三)荀赋与铭文
(四)汉人四言咏物赋
(五)汉人四言俳谐赋
(六)四言赋的变体
二 骚体赋
(一)楚骚的语言节律
(二)汉初骚体赋的语言节律
(三)骚赋变体
(四)骚赋句型的规范化与文人心态
三 散体赋
(一)诸家论散体赋
(二)散体赋与北方诗歌
(三)散体赋与先秦散文
(四)散体赋与楚辞
(五)小结
第六章 汉代颂赞箴铭与赋同体异用
一 颂
二 赞
三 铭
四 箴
第七章 祝尧论汉宋古赋
一 祝尧的古赋观
(一)屈赋:骚人之赋
(二)汉代骚人之赋
(三)汉代词人之赋
二 宋元人以古赋、文赋互称
三 祝尧对宋人古赋的批评
四 汉宋古赋之比较
流变论
序
第八章 汉初文化心理与骚体赋
一 汉初黄老之治
二 汉初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同趋向
三 先秦文化板块与地域文化心理的形成
四 楚人文化心理
五 汉初楚文化的蔓衍与骚体赋的兴起
第九章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
一 黄金时代
二 文化大一统
三 赋家的时代精神
(一)枚乘《七发》的启示意义
(二)从《子虚赋》到《上林赋》
第十章 赋家地位与赋的繁荣
一 汉代并无考赋献赋制度
(一)汉代以经术取士
(二)汉代以举荐取士
(三)汉代以阀阅、赀产取士
二 赋家地位
三 鸿都门学
四 汉赋繁荣的原因
第十一章 汉赋与汉诗、汉代经学
一 赋的文化史地位
二 汉代经学与诗的经学化
(一)汉代经学简说
(二)诗经学的兴起
(三)汉代文人诗歌的萎缩
三 汉赋与汉代经学
(一)经学的文学规范
(二)经学家之赋
(三)赋的艺术探索意义
(四)赋的题材开拓意义
(五)小结
第十二章 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
一 汉人的抒情之文
二 汉人的抒情之赋
(一)失志之赋
(二)牢骚之赋
(三)刘歆《遂初赋》
(四)班彪《北征赋》
(五)冯衍《显志赋》
三 汉末文人心态
(一)仕路的阻塞
(二)信仰的危机
(三)文人行为、心理的自我调整
四 汉末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
(一)小品化的成因
(二)赋的诗化
(三)庄老入赋
(四)“诗人的愤怒”
第十三章 帝王之思,抑文人之思?
——司马相如《大人赋》献疑
一 释“大人”与“真人”
二 “大人”乃得道之人
三 帝王之思,抑文人之思?
四 “悲士不遇”的新归宿:思玄与游仙
第十四章 《神乌赋》与汉代俗赋
一 汉代俗赋概说
二 《神乌赋》释文补订
三 《神乌赋》的内容与主旨
(一)《神鸟赋》的作者和内容
(二)“神鸟”的文化解读
(三)《神鸟赋》的主旨和意义
四 《神乌赋》在赋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故事之赋
(二)禽鸟意象
(三)文字的特点
(四)语言的特点
(五)俗赋史的地位
艺术论
第十五章 文学描绘与描绘性文体
一 赋义之一:描绘性
二 文学描绘的产生
三 先秦文章的描绘性及其赋体因素
(一)先秦文章描绘性概说
(二)宏观与写意相结合
(三)空间全方位式描绘
(四)铺叙式的物象描绘
(五)描绘的美感追求
四 汉代描绘性文体的诞生
(一)汉人文章的描绘性
(二)汉赋的描绘特征
五 余论
(一)面对新文体的惶惑
(二)汉赋描绘性的文学史意义
(三)关于文体多样性发展的思索
第十六章 汉赋的图案化倾向
一 汉赋图案化的构成
(一)“合綦组以成文”
(二)“列锦绣而为质”
(三)超时空的艺术构思
二 汉赋图案化的成因
(一)“控引天地,错综古今”
(二)“赋兼才学”
(三)汉人崇尚图案关
三 余论:汉晋审美意趣比较
第十七章 汉赋的类型化倾向
一 文学类型化
二 汉赋类型化的几种形式
(一)咏物类型化
(二)建筑描绘的类型化
(三)人物类型化
三 汉赋类型化的成因及评价
(一)先秦两汉已有文学典型
(二)汉赋类型化的形成
(三)汉末与魏晋文学的蜕变
第十八章 汉赋用字造语之谜
一 汉魏六朝人对汉赋语言风格的评价
(一)汉人肯定赋的语言美感
(二)魏晋人肯定赋的语言美感
(三)刘勰对汉赋语言的批评
(四)小结
二 汉赋对楚辞语言风格的继承
三 汉赋与汉代文字学
(一)汉赋好罗列具体名词
(二)汉代文字学与文人复古心理
(三)文字的进化:从具体名词到抽象名
(四)汉赋语言的复古倾向
四 汉赋的口诵性质与其语言风格
(一)汉人从诵赋中获得语言美感
(二)口诵文学的语言要求
(三)赋家造字借字
(四)汉赋的听觉与视觉效果
(五)结语
附录
汉赋今存篇目叙录
序
西汉之什
东汉之什
建安之什
后记
再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