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胜法则 伴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企业已于风雨中走过了20多年。20多年来,一批在当时刚蹒跚起步的企业经过多次艰难的蜕变正逐步向世界级企业迈进,但更多的企业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创业初期就夭折了,没有能逃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当我们将目光沿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时间轨迹追溯时,可以基本梳理出它们的成长历程,按中国企业致胜法则的不同来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凭胆量靠关系取胜阶段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是中国企业机会驱动的创业期,是创业机会最好的时期,这一时期企业主要凭胆量、关系、资源取胜。这一阶段基本上属于只要办厂经商就能赚钱,但在体制内的人们却不愿经商,不屑经商。 这一个时期出现了中国企业创业、改革、探索的第一个高潮。柳传志、任正非等许多人,开始不满足机关里单调乏味缺少激情、一眼就能望穿的生活方式,一脚踏上了创业之路。其问张瑞敏在喊“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带人砸冰箱。李东生在总结着“边建工厂,边建市场”、“先建市场,再建工厂”的经验之谈。国企改革也如火如荼,出现了石家庄造纸厂马胜利,浙江海盐衬衫总厂步鑫生等国企改革风云人物。 这一阶段机会多多,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机会。 市场短缺的机会。国内市场处于卖方市场,市场短缺带来的空白点多,如当时的彩电、洗衣机、电风扇等商品需要排队、凭票购买。 消费者不成熟的机会。广告宣传能发挥很大作用,即使一些质量不好的产品也不愁销。 双轨制带来的机会。计划内与计划外价格差非常大,搞到一纸批文就等于赚到了钱。 法制不健全带来的机会。政策空子多,给大胆者以充分的空间。 竞争对手不强大的机会。这一时期由于国有企业受分配与激励机制的约束,员工观念与积极性没有能调动起来,竞争力弱。外资在中国大陆处于试探期,投资规模有限,为敢于吃螃蟹的创业者提供了极好的市场机会。 这一时期中国企业起点低,很多企业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年广久的傻子瓜子、浙江正泰前身都是电器作坊,联想创业时办公地点是借用计算机所的门房。企业主要依靠好的创意或凭借一些关系得到一个机会而成立。企业的成功是靠创业者的胆量、魄力、聪明、勤勉、社会资源、商业本能和偶然机遇的相互作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一时期企业主要有几种发展路径。 第一,通过从事贸易、做代理,逐步形成贸工技的发展模式,慢慢完成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如联想早期卖旱冰鞋、代理外国Pc,后来开始自己生产,又如华为做香港电讯产品的代理。 第二,在同外国企业合作或做OEM代工过程中,积累经验的同时,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如海尔1984年同德国电冰箱公司合作的“利勃海尔”,就为海尔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凭借一个创意、一个点子、一个机会找到了一桶金,办起企业。如新疆德隆早期做摄影冲洗代理,后在北京开JJ舞厅,发动5000人到深圳认购股票认购证。 第四,凭借一个新的产品,迎合并引导市场需求。如史玉柱耗费9个月心血研制了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东挪西借4000元后给《计算机世界》打电话,提出要登一个8400元的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唯一的要求是先发广告后付钱。13天后,他的银行账号里收到了三笔总共15820元的汇款。两个月后,他赚进了10万元。这是他经商生涯中的“第一桶金”,他把这笔钱又一股脑全部投进了广告,4个月后,他成了一个年轻的百万富翁。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