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了右心的结构和功能、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及分型研究,重点介绍了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脏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心电图诊断、临床诊断和治疗。本书既是作者对动物实验和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又是国内外研究最新动态的反映。全书共分7章,内容系统、重点突出,资料翔实,分析深刻。可供心血管科、急诊科及其相关科室的医师和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科技人员及研究生阅读参考。本书前言右心室心肌梗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梗死,绝大多数与左心室梗死并存,急性左心室下壁时约30%;急性左心室前壁时约10%;单纯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不到3%。但是,在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的时候,梗死同时波及左心室、右心室的概率大大提高。多年来致死性心肌梗死的病理报告表明,除大面积左心室、间隔心肌梗死常见外,右心室心肌受累发生率显著增高是其又一特征。急性左心室下壁右心室梗死的生前诊断,始于1974年。30多年来,该型右心室梗死急性期的诊断和临床救治有了很大的发展。急性左心室下壁右心室梗死以显著的右心室充盈压升高、左心室充盈压正常或稍高为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特点。首次血流动力学显示右心室衰竭特征的患者,仅占该型右心室梗死的25%,经容量负荷后有望进一步提高。表现有严重低心排血量、心源性休克者约占10%。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高于无右心室梗死的患者。右胸心电图ST段抬高≥lmm对诊断该型右心室梗死敏感性达90%,特异性91%;VTRST段抬高≥lmm,特异性和阳性预测价值均可达100%,但受时间的严格限制,48%的患者右胸导联ST段抬高在10h内消失。而心源性休克、库氏征阳性或颈静脉怒张以及肺野清晰通常被称作急性下壁右心室梗死的临床三联征,该类患者尤其受益于恰当的容量负荷和静脉溶栓治疗。因此,及时检出与左心室下壁梗死并存的右心室梗死就显得尤为重要。右心室梗死与左心室下壁梗死并存,右心室梗死与左心室前壁梗死并存,是目前临床能够诊断的右心室梗死类型。而右心室左心室前壁梗死,其急性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征至今仍然不明确,尽管床旁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检查可提供诊断依据,但该型右心室梗死的临床诊断有限。无论是放射性核素还是超声检查均应在梗死早期进行,一般须在发病72h内完成,否则右心室的不良状态可在短期内获得改善(冠状动脉再灌注成功的病例右心室改善的时间还可以大大缩短)。由于冠状动脉供血的区域特性,右心室梗死可以是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左心室梗死的延伸,急性右心室梗死与左心室侧壁梗死并存、与左心室心内膜梗死并存、与左心室复合梗死并存、以及其他少见的右心室梗死类型仍限于解剖分型。它们的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以及核素、超声、心电图的研究仍然远远不够。本书从右侧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及分型研究、超声心动图检查、放射性核素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诊断、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介绍右心室心肌梗死,力求结合临床,希望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有所借鉴。对本书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编者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