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定 价:¥26.00

作 者: 罗振亚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标 签: 研究

ISBN: 9787500450900 出版时间: 2005-06-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340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新诗的断代研究,主要描述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发展流变过程,探讨朦胧诗后先锋诗歌各抒情群落之间的承续与变异,以及每一时段的不同特征,揭示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演变规律与历史地位。本书的基本观点:朦胧诗后先锋诗歌具有反叛性、实验性、边缘性的艺术物质,它曾荣光一时,且前景广阔。“第三代”诗歌的生命体喧哗是新诗意味革命,事态结构带来了新诗抒情策略的转移。海子及其死亡是先锋诗歌命运的隐喻,他是“第三代”诗歌的终结者与“个人化写作”的开启人。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诗歌呈现着断裂、转型、论争和分化的轨迹,崇尚“个人化写作”,“民间立场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两股力量都致力于“叙事诗学”建构。’70后诗歌在“说什么”问题上有所拓展,其“荷尔蒙叙述”和原创的快乐文本创造,提供了新的写作可能性。女性主义诗歌20世纪80年代以“躯体诗学”解构传统,找到了“自己的屋子”,90年代激情同技术遇合的新向度选择得失互见。

作者简介

  罗振亚男,1963年生.黑龙江讷河人。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于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后备学术带头人、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兼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出版专著《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北方文艺版,1993)、《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版,1997)、《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社会科学文献版,2002)、《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透视》(黑龙江教育版,2002)、《雪夜风灯:李琦论》(黑龙江人民版,2001)等五种,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诗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曾获黑龙江省优秀

图书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 反叛的历史
二 原创的实验倾向
三 亚文化选择;民刊策略与边缘立场
四 研究范围、方法与目标
第一章 集体书写的“美丽的混乱”:“第三代”诗歌运动
第一节 生命本体的喧哗:“第三代”诗的意味革命
第二节 从意象到事态:“第三代”诗抒情策略的转移
第三节 告别优雅:圭臬崩溃后的俗美呈现
第四节 双峰并立:“他们”和“非非”
第五节 迷踪与沉寂:“第三代”诗的命运反思
第二章 海子:先锋诗歌“死亡”或“再生”的临界点
第一节 “歌唱生命的痛苦”
第二节 “大诗”:构想与实现之间
第三节 浪漫艺术理想的余晖
第四节 先锋诗人自杀的文化省思
第三章 “个人写作”的确立与分化:90年代的先锋诗歌
第一节 先锋诗歌的历史断裂与转型
第二节 “个人化写作”:通往“此在”的诗学
第三节 90年代先锋诗歌的“叙事诗学”
第四节 “知识分子写作”:智性的思想批判
第五节 民间立场:日常口语化的解构写作
第六节 先锋诗坛的“多事之秋”:世纪末的论争和分化
第四章 “另类”的声音:“下半身写作”领衔的’70后诗歌
第一节 形下世界的肉体“乌托邦”
第二节 原创的“快乐与文本”
第三节 发生动因与价值估衡
第五章 出入于“自己的屋子”:女性主义诗歌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英文目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