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文集共收论文17篇。 其中上古音1篇,即《用声母腭化因素*j来代替上古汉语的介音*r》(1994),这是针对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声母体系中为解释精组、端组分别演变出庄组与知组以及二等韵的来源,而构拟的介音*r,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平山先生认为中古的知组还未演变为卷舌音,*r介音就失去作用,还不如用腭化因素*j。记得平山先生在1993年9月大阪第26届国际汉藏语言学研讨会上宣读此文后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和讨论。 其他16篇大致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关于探讨中古音及其到近代或现代的演变规律的;一组是研究汉语声调史的,着重探讨现代汉语一些方音的变调现象,并分析其成因,或构拟其古调值的。 后一组共有11篇,其中《日僧安然里关于唐代声调的记载》(1987)主要从文献上进行分析,认为唐代平上去入四声已分轻、重,即阴、阳;还介绍了唐时日本与中国交往的历史及日本汉语音韵学史的情况,考证了日语里吴音与汉音之始(初时吴音叫和音,汉音称正音),令我们增长不少见识。《中古汉语的清入声与北京话声调的对应规律》(1990)一文,对一般认为北京话里古清入字的演变无规律可寻的现象,从文言与白话的不同层次以及语法词性的区别重新作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一些有趣的对应规律,视角新颖。1989年曾在北大讲台上作过报告,颇受欢迎,后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