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一个学科的萌芽,19世纪的欧洲文坛,流派纷呈,群星荟萃。19世纪的法国文坛,名家辈出,硕果累累。浪漫主义的崛起,将古典主义送进了坟墓;现实主义的风靡,将浪漫主义推向新的高峰;自然主义的分道扬镳,将欧洲文坛带入一个多元化的天地;象征主义和维美主义的凸现,预示了下一个世纪欧洲文坛“天下大乱”的格局。一切都在变化着,一切都在孕育着,一切都在涌动着,一切都在成长着,流派也好,思潮也罢;作家也好,学科也罢。一切都正在这块郁郁葱葱的文学土壤中生机勃勃地萌芽……1816年,一部名不见经传的文学作品集在法国悄然问世,编者是文学界无人知晓的两位法国教师,他们一个叫诺埃尔,一个叫拉普拉斯。对于产生了那么多伟大作家的法国文坛而言,他们的名字实在是太普通,太默默无闻了。对于诞生了那么多优秀作品的法国文学而言,这部小小的作品集又实在是太不起眼,太平凡了。因此,当两位默默无闻的教师用《比较文学教程》为这作品集冠名的时候,他们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在不经意间所创造的一个术语——“比较文学”竟一举“命名”了下一个世纪的一个魅力非凡的新兴学科!1827年,法国文坛正上演着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经典大战。以雨果为领袖的浪漫派诗人正在大喊大叫地与古典主义进行着殊死的搏杀,并即将迎来1830年的全面胜利。整个文坛都在沸腾,整个的文学视线都被这场文学大战所吸引,所激动,所喜悦。就在这一年,一位名叫维尔曼的法国学者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与雨果一派年轻诗人的浪漫激情相比,这样的讲座根本不可能引起文学界和评论界足够的关注和反响。所以,当维尔曼在这个看似平常的讲座中反复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的时候,当他在后来的讲座中不断使用这一术语,并使其在法国广泛流传的时候,也万万不曾料到这样一个大学校园中正常得不能再正常,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术讲座,会由此为下一个世纪催生出一个不同凡响的新兴学科!“什么是比较文学?”这是迄今为止所有刚刚接触到这一学科的人,都要不约而同地提出的相同的疑问。“比较文学是什么?”这是迄今为止所有刚刚涉入这一领域的人,都要不可避免地做出的相同的思考。如今,人们似乎可以用这样的口吻来回答:比较文学不是文学,而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眼下,人们也似乎能够用这样的话语来概括:比较文学研究不是简单的“文学+比较”,而是一门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为特征,以文化为背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并与许多学科有着交叉关系的新兴的边缘学科。比较文学萌芽于19世纪的30年代,诞生于19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在20世纪的40年代后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在短短100余年的历程中,这门开放式的学科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但成为当今国际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潮流之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与21世纪世界文学研究的走向同步前行。比较文学就这样孕育了,萌生了,发展了,繁荣了,辉煌了!殊不知,面对着这个如此年幼的新兴事物,曾有人褒之,也有人贬之。即便在文学研究多元化的今日,面对年轻的比较文学,依旧是一边赞不绝口,一边口诛笔伐;一边不倦探索,一边敬而远之;一边忧患重重,一边幸灾乐祸。当读者们在的寥寥数语中了解到这个年轻学科的学科定义,认识到这个年轻学科的学科内涵,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一番简洁清晰的浏览之时,是否会想到这个年轻学科的成长之路会是如此的艰辛?是否会知道这个年轻的学科至今还“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