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燕山以北农牧交错地带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地理学透视

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燕山以北农牧交错地带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地理学透视

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燕山以北农牧交错地带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地理学透视

定 价:¥19.00

作 者: 邓辉等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丛编项:
标 签: 地质学

ISBN: 9787100042956 出版时间: 2005-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339 字数:  

内容简介

  现在,您拿在手里翻看的这本小书,是一部关于一个特殊地方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专门著述。这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的冀、辽、内蒙古交界地区,在书中将其称为“燕山以北地区”或“燕北地区”。这是一个在自然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两个方面,均具有独特性的地方: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看,它属于自然环境的过渡带,自然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过渡性;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看,这里的早期新石器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的人类物质文化经历了农业的发生,畜牧业的分化,以及农业文化、畜牧业文化的交替扩张与收缩的巨大变化。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引人入胜,吸引了中外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者关注的地区。我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典型地区,作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运用了文化生态学的综合研究方法,以一本书的篇幅,系统探讨了它的人地系统在过去8000多年间的形成与变化过程,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影响原因。希望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帮助人们深入理解这个地区的现代人地关系能够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这本《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绝非心血来潮、一蹴而就的神来之笔,而是十多年艰苦摸索的辛勤积累。虽然它并非完美至善,但它的确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它不仅反映了目前我对这个地区的认知水平,而且代表了我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领域中一直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这本书中包括的一些研究内容,最早可以追溯到14年前的1990年初夏,当时,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全体师生,在侯仁之先生的率领下,集体到承德围场地区作历史地理学的实地考察,研究那个地区近300年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过程。在侯仁之先生的亲自指导之下,通过实地考察和大量的文献档案阅读,让我认识到了在过去短短的300年间,当地自然环境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同时也意识到历史地理学在揭示这种环境变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14年时间里,我始终坚持了对这个地区的研究工作,并将研究范围从原来的承德地区扩大到整个“燕山以北地区”。现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之下,我终于得以完成这本研究著作,算是对我长期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从研究内容上来说,《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这本书,首先属于一项实证性研究工作。但是,这本书也反映了我对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思考,反映了我对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方法论的一点探索。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只有50多年的时间,横着与西方的历史地理学相比,它显得很年轻;纵着与中国旧有的沿革地理传统相比,它实在太稚弱。虽然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内已经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于它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经过了几十年的讨论和争辩,但是,无论在学科之内,还是在学科以外,巨大的学术分歧仍然存在着。本书前言“燕北地区”的研究工作,时间跨度很大,从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了近代。这种长时段的选择,也同样反映了我对于历史地理学研究时间范围的认识。我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时限的划分,不应以历史文献的有无为标志,而应该以人地关系的性质为依据。历史地理学应该关注的时段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始产生较大作用以来的整个时期,这个开始的时间是以农业的起源和原始聚落的出现为标志的,凡是属于这个时段之内的人地关系变化过程,都可以成为历史地理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历史地理学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不仅仅是文言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还应该包括考古发掘报告、孢粉分析报告、C数据、温度曲线、降水曲线、沙尘暴发生数量曲线等。固然,历史文献的搜集、排比和分析是历史地理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但它绝不是这个学科开展研究的惟一手段,更不应该将其作为界定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标准。利用考古发掘报告的史前时期的人地关系研究,与利用文言文写成的历史文献的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研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有区别的只是二者所依靠的材料的差别,而二者所关注的焦点是完全一样的。利用历史文献的上古、中古时期的人地关系研究,与利用档案资料的近现代的人地关系研究,也同样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只是在人地系统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了。本书写作的基本框架,沿用的是我于199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燕山以北农牧交错地带人地关系的演变》(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5年)——的结构。论文是在侯仁之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体现了当年侯仁之先生关于发展区域历史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与那篇博士论文相比较,《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这本书,无论是在方法论方面,还是在具体研究内容方面,都有很大的扩充和深入。首先,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方法论方面,本书增加了较多的内容,对达比、苏尔所代表的区域历史地理学派作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加强了对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理论的探索。其次,在随后各章节的具体研究工作中,系统补充了近代的研究内容,纳入了更多的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成分,加强了有关文化景观与地貌、植被、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并大量采用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处理有关的地理信息。无论是在理论方法上,还是在研究手段上,我都力图打破国内传统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旧框框,突出对区域地理各因子的综合研究,吸取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手段,让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新”起来,“综合”起来。区域历史地理研究者所面对的区域对象是极其复杂的,包括了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要素,研究工作必然会涉及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需要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素质。从这方面来讲,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极具挑战性,仅仅对文献资料的熟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对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在研究工作中,我尽量地向这个方向努力,力图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除了常用的文献分析与野外考察方法外,加强了对遥感和GIS技术的运用。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利用Erdas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研究区域的自然景观类型作了监督分类,绘制出区域自然景观结构图,作为区域综合分析的基础。然后,利用Arcview、Access软件,对研究区域内5500多处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作了分类统计和分级,据此绘制出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空间分布图。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后将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空间分布图与自然景观结构图分别叠加起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直观地展示了区域人地关系的特点和变化过程。通过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并结合传统的考古文献、历史文献分析,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深度和结论的可靠性明显地有了提高。这本小书的篇幅虽然不大,但选题却很宽,涉及的时间过程很长,延伸的空间范围也很大,研究内容跨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这样的题目,任何一个学者,都很难独力完成。现在,在商务印书馆颜廷真博士的帮助下,这个研究题目终于得以完成。本书写作的具体分工是: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一节、第八章由邓辉负责撰写,第六章、第七章第二节由颜廷真负责撰写,全书最后由邓辉负责统稿和定稿。书中31幅插图的编绘统一由邓辉负责完成,照日格图、李鹏飞协助完成了对5500多个考古文化遗址点的分类统计和数据处理工作。14年前,侯仁之先生首次带领我到承德地区开展有关“潮滦链”的研究工作,从此将我引导到“燕山以北地区”去开展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工作。现在,侯先生虽然已经是93岁的高龄,不能再亲自带领我到野外考察研究,但他仍然时刻关心和支持着我所进行的工作。我把这本小书敬献给他,感谢他在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引导、关怀和鼓励,同时也是向他汇报,我这些年来在他所开辟的环境变迁研究方向中的一点点工作成果。回想起来,14年前,当我初次踏进“燕山以北地区”的时候,我的理论水平和感性认识都还很初浅。与那个时候相比,我现在的研究水平确实是进步了一大块,但是学术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许多未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我继续去思考,许多新出现的问题等待着我去探索。学术研究好比逆水行舟,学术研究上的一点点深入和进步都需要艰苦和不懈的努力,而学术上的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最终会形成学术研究整体上的巨大飞跃。愿这本小书能够对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飞跃起到这样的点滴作用。

作者简介

暂缺《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燕山以北农牧交错地带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地理学透视》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以达比为代表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第二节 以苏尔为代表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第三节 开展中国北方生态环境敏感带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第二章 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
 第一节 燕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结构
 第二节 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新石器时期诸考古学文化景观
 第三节 从农业文化景观到畜牧业文化景观
 第四节 文化景观演变的自然地理背景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变化
 第一节 农业景观的扩大——战国至西汉时期
 第二节 农业景观的收缩——东汉至西晋时期
 第三节 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与文化景观的变化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游牧业文化景观的扩张与收缩
 第一节 东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文化景观的扩张
 第二节 北魏后期至唐末农业文化景观的收缩
第五章 辽、金、元、明时期的燕北农牧交错地带
 第一节 辽代燕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第二节 辽代燕北地区的自然景观
 第三节 辽代燕北地区的文化景观
 第四节 金元时期燕北地区的文化景观
 第五节 明代初年农业文化景观的收缩
第六章 清初以来燕北地区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
 第一节 清代燕北地区行政设置的变化
 第二节 清代以来燕北地区农业文化景观的空间扩展过程
 第三节 清代以来西辽河流域游牧业的发展
 第四节 清代以来燕北地区的人口变化特点
 第五节 清代以来农牧交错景观形成的原因
第七章 清代以来人类活动对燕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承德地区的环境变迁
 第二节 西辽河流域的环境变迁
第八章 全新世以来燕北地区人地系统演变过程的基本特点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