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全面研究分析了90年代至今,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转型期在社会、文化领域产生的剧烈动荡和演变、各项改革的得失和趋势。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结构,包括社会阶层的变化,中产阶级的发展,工会、妇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变化和宗教多元化等;第二篇:转型期俄罗斯的社会问题和政策,包括社会保障体制,教育变革、传媒变革、人口变迁和民族问题等;第三篇: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包括人文研究中的民族性,哲学、史学、文学、文化艺术以及俄语的演变等。[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俄罗斯是一个动荡多变的社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有的政治、济、社会、文化体制向新的体制转变,由此开始了俄罗斯艰难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旧的体制不可能在短期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而新体制又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在有效体制失的时段中,激进的社会转型往往带来剧烈的社会动荡。90年代以来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领域的实践也证明了俄罗斯激进的社会转型并不能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俄罗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矛盾的交错集中体现在承受体制转型的社会载体以及反映社会矛盾的文化发展方面。社会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社会政策的运用及发展,社会文化的活跃及演变,无不反映了社会转型的效果及其影响。因此,考察俄罗斯社会及文化发展情况是考察俄罗斯社会转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口,是验证俄罗斯体制转型发生的方法、路径、效果及发展趋的非常重要的载体。从社会生活的实践来看,俄罗斯社会转型为俄罗斯的社会及文化领域也带来了若干明显的变化:第一,俄罗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层化明显,不同社会阶层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俄罗斯的社会发生化,并成为社会紧张、社会危机的潜在因素;另一方面,俄罗斯社会分层系统依然处于高度结构变化的状态。但这种结构的变化突出反映在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出现并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的对比。中产阶级的出现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俄罗斯的中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独立发挥作用还有难度。此外,俄罗斯社会结构的分化还体现在俄罗斯妇女、青年、工人以及知识分子阶的变化上。俄罗斯妇女在改革狂潮的冲击下逐渐提升自我意识,正在逐渐演变为社会改革的参与者;俄罗斯青年由转型初期的社会“边际人”身份,开始重新进行各种价值选择和判断;艰难转型中的俄罗斯工人阶层在时代变迁中重新定位以寻找自身发展的契机;俄罗斯知识分子也经历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力图在转型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并为重构民族精神作出奉献。第二,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并呈现出新的矛盾,如何调整相应的社会政策以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面临激烈的社会矛盾,迫切需要稳定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但是俄罗斯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改革才刚刚启动,难以适应迅速变化了的社会的需要,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社会稳定与否的非常关键的一环。同时,俄罗斯社会的急剧转型还带来了较为深重的人口危机。90年代以来,俄罗斯人口急剧下降,人口生存环境恶化,培育相当数量与质量的人口是俄罗斯政府的当务之急。其他社会问题,如教育问题、民族问题等也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化。面对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急剧转型,俄罗斯教育变革呈现出学主体多位化、管理机构多层化、经费投入多源化、人才培养规格多级化的发展势头。此外,苏解体后,俄罗斯的民族问题也凸显出来,以联邦主体为单位的各主体民族与俄罗斯族的关系以及各联邦主体内部的主体民族与其他族群的关系问题正成为政府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领域。第三,俄罗斯社会转型为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文学、史学、哲学在新的空间不断反映新的社会矛盾,在广泛吸收新的来自外界的信息并呈现出普遍性发展的同时,人文研究中的民族性也不断凸显。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史学及哲学领域都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在文学中留下了生动的印记,鲜明地反映了时代跳动的脉搏;而俄罗斯史学在指导思想及方法等方面都发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苏联档案的陆续解密,史学研究在实反映历史的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逐渐趋于多样化。90年代的俄罗斯哲学也在功能、地位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另一方面,俄罗斯人文研究中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俄罗斯民族性的成功重建虽将延宕时日,但是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总之,俄罗斯社会及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是反映俄罗斯社会转型的非常鲜明的棱镜,透过对社会及文化问题的观察可以窥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全貌。尽管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俄罗斯社会问题丛生,但是,从历史的长时段看,未来俄罗斯社会及文化领经过艰难的转型终将逐渐走上一条既体现俄罗斯独特禀赋又追赶国际水平的发展道路。全书结构如下:第一篇: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结构;第二篇:转型期俄罗斯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第三篇:转型期的俄罗斯文化发展。撰写分工如下:第一篇:陈映芳(第一章),龙静(第二章),李爱(第三章),钱宗旗(第四章),崔晓娟(第五章),冯绍雷、朱达秋、郭春生(第六章),戴桂菊(第七章)。第二篇:王义祥(第八章),张男星(第九章),贝文力(第十章),冯春萍(第十一章),袁新华(第十二章),潘大渭(第十三章)。第三篇:林精华(第十四章),郑忆石(第十五章),周尚文(第十六章),陈建华(第十七章),贝文力(第十八章),张会森(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