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一代才女: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据推算,她出生于178 年,卒年不详。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从小受到文学熏陶,博学而有才辩,尤其精通音律。据刘昭的《幼童传》记载:文姬幼年时候,有一天夜里,她父亲正在弹琴,琴弦忽然断了一根。文姬在一旁听见了,凭着声音,立即判断说:“断了第二根弦。”蔡邕以为她不过是偶然说对了,便故意弄断另一根琴弦,再来考问她。文姬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第四根弦。”果然说得一点不错。父亲这才相信她是真的能辨琴音。文姬的音乐素养和艺术天赋,于此可见一斑。 蔡文姬一生的道路坎坷不平。幼年时随父亲亡命在外;16岁时,嫁给河东人卫仲道,没有生儿育女,丈夫便早死了,于是,只得重返母家寡居。那时,父亲已被王允杀害。兴平(194~195年)中,董卓擅权,天下大乱。文姬被乱军劫掠,辗转流落到南匈奴(故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与左贤王成亲,生了两个儿子。在那里,她一直生活了12个春秋,饱尝风霜之苦。 曹操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特意派遣使者,带了金璧到南匈奴,把蔡文姬赎了回来。后来有《题文姬归汉图》诗云:“绝世王嫱悲久去,千秋蔡女竞归来。空怜幼子留沙漠,末忍亲书堕劫灰。”为什么曹操对一个流落异族的女子竞如此重视呢?一个原因,固然是曹操跟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素来友善,他念及蔡邕无后,因而把蔡文姬的事情放在心上;更重要的是,因为蔡文姬是一个博学多才、能传父业的女性,曹操思贤若渴,爱才如命,所以才不惜以重金赎归。 《后汉书》卷84《列女传》记载,蔡文姬归汉后,改嫁给同郡人董祀。董祀为屯田都尉,有一次犯法当死。文姬不愿丈夫死去,就到曹操门下请求曹操开恩。当时曹操正和公卿名士及远方的使驿聚会,听说文姬到来,曹操非常兴奋,对客人们说:“蔡伯喈(蔡邕的字)的女儿就在门外,我今天请你们瞻仰一下她的风采。”客人们都翘首以望,然而,当见到文姬时,大家都愣住了,只见她蓬头垢面,满面愁容,跪下来就向曹操叩头请罪。她的诉说,言辞清辩,饱含酸哀,闻者无不感动。曹操说:“你的辛酸处境实在值得同情,可是文状已经发出,怎么办呢?”文姬回答说:“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难道还舍不得疾足一骑,而不去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么!”曹操终于被感动了,他派快马追回了文状,赦免了董祀的罪。当时天气很寒冷,曹操就把头巾、鞋袜之类恩赐给文姬御寒;同时又问她:“听说你父亲生前藏书很多,著述宏富,你能回忆起来吗?”文姬回答说:“亡父遗著先前有四千余卷,经过颠沛流离,都已散失。现在我所能回忆、背诵得出来的,只有 400多篇。”曹操听了,立即表示,将委派10名官员给她当助手,请她把能够回忆的篇章全部缮写出来。蔡文姬因为受到“男女之别,礼不亲授”的封建礼教的束缚,谢绝了曹操给她配备助手的好意,而由自己动手,凭着她惊人的记忆力,蔡邕的部分遗著就这样通过文姬之手被抢救了出来。蔡文姬是建安时期杰出的女诗人。她的作品,据《隋书》卷35《经籍志》著录有一卷,载人《后汉书》本传的有《悲愤诗》两篇,一为五言体,一为楚辞体。 这两篇作品是蔡琰“感伤离乱,追怀悲愤”的产物。其中五言体《悲愤诗》历来就有真伪之争,比如,苏轼和阎若璩等都曾对此产生怀疑。但一般认为,这两首《悲愤诗》大致可以确定是蔡琰的作品。 另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载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和朱熹《楚辞后语》,同样是叙蔡琰自身的经历,相传也是她的作品。但由于不见于《后汉书》本传,而且体裁和一般汉、魏作品不同,一般都疑为后人伪托或改作。P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