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的历史正渐被湮没,转瞬之间它们就会被遗忘。从印度农业的起源,更确切地说,从印巴次大陆首株谷类作物的栽培算起,已经过去四千年了。在这四千年当中,无数的农民为着一项庞大的工程辛勤劳作着,那就是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每一代人都为此贡献着绵薄之力:将一个品种同另一个品种杂交;选择最佳改良性状;他们怀着对土地和生活的敬意,为可持续农业不断改良技术。然而,三十年前,原本稳定向前发展的进步模式被强行遏止了。在进步和高产的幌子下,“绿色革命”推广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他们把高产品种、化肥、杀虫剂抬到至高之位。许多印度农民渐渐地放弃了可持续耕作的原则,转向集约耕作,将人类四千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抛进遗忘的深渊。但是这些变革并没有兑现它最初所作的承诺。开发耕种的土地增加了;但是生产力,虽然在变革初期确有上升,后来却难以遏制地节节下滑。化肥和杀虫剂的消费量大大提高,而可栽培的植物品种数目却骤减。一言以蔽之,情况十分不妙。然而随着铺天盖地的遗传修饰生物体(GMO)的侵袭,耕作单一化的行为却有愈演愈烈之势。遗传修饰生物体是指遗传基因被修饰之后,能够被赋予新的特性:如抗除草剂,抗虫害或者是抗寒。在这次变革(即所谓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当中,植物的遗传性状受到威胁,人们要清除掉那些由印度农民积累至今的丰富的植物遗传性状,而强行用转基因植物的单一标准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