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第肆卷 游历天下 老有所悟)

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第肆卷 游历天下 老有所悟)

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第肆卷 游历天下 老有所悟)

定 价:¥29.80

作 者: 季羡林著;胡光利,梁志刚主编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丛编项: 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
标 签: 季羡林

ISBN: 9787806995051 出版时间: 2006-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3cm 页数: 283 字数: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他在多学科、多领域长期耕耘,树立起一座座丰碑。他的“人品”、“学品”——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被广为称颂,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我们能为季羡林先生出版他的《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共五卷)感到很荣幸。我们把出版这套书视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神圣职责,也视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这套回忆文集,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全书近二百万字,二百余幅图片,分五卷十编,即“求知清华”、“留学德国”、“汗洒北大”、“感愤‘文革”’、“遥念师友”、“情系故土”、“游历天下”、“老有所悟”、“耄耋抒怀”、“学海探珠”。所述往事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述往事的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旧社会和新社会,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等;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学、比较文学、诗歌散文、文化学、未来学等。这部思想性、历史性、知识性兼备的厚重著作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在编辑出版中,我们深感能力之不逮,知识之贫乏。好在季老的两位高足、两位专家,本书的两位主编胡光利、梁志刚先生,协助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使我们完成了本书的出版工作。正是由于这套书的作者和内容具有上述特殊性,在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作以下几点说明:(一)书中有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如“清华园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季羡林先生在清华求学时的学生生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但存在缺字、错字,有的语句不通顺,还存在很多口语、简化语的情况。由于这是七十多年前的文字,又是“日记”,我们把它当做“历史资料”看待,不作改动。(二)书中有很多季老的习惯用语,如“累累垂垂”、“赤暗”、“历乱”、“历历乱乱”、“背乡离井”、“舞笔弄墨”、“受惊若宠”等,仔细思考其意思是明白的,又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我们认为没必要改动。(三)书中存在不少季老家乡山东临清的方言,如“寻了媳妇”、“;伏水”、“家来”等,还有不少季老常用的古语,如“旧雨”、“新雨”等,可能有人看不明白,但不算文章有毛病,更没必要改动。(四)书中有一些字、词过去使用是正确的,现在又有了新用法,如决——绝、呆——待、朦胧——蒙咙、濛——蒙、萎——委,等等。由于季先生这些文章多属名篇名著,过去多家出版社出版过,我们认为不动为好。这样处理的指导思想是:不以现代人的现时标准改写历史、要求前人,不做“画蛇添足之事”,“不为维纳斯安假臂”。坚持季羡林先生作品和人格的真实性,保持其原貌、原汁原味,因为这种“历史的真实”,对今后的历史、文化、人物研究极为重要。否则,可能留下“历史的遗憾”。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我们特表明真实思想和用意,希望能得到出版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理解,并达成共识。

作者简介

暂缺《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第肆卷 游历天下 老有所悟)》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编者前言
自传——代总序
【第柒编 游历天下】
 登黄山记
 登庐山
 登蓬莱阁
 石林颂
 西双版纳礼赞
 游石钟山记
 游小三峡
 富春江上
 富春江边瑶琳仙境
 虎门炮台
 星光的海洋
 游天池
 火焰山下
 在敦煌
 赞西安
 观秦兵马俑
 海上世界
 洛阳牡丹
 火车上观日出
 换了人间——北戴浇杂感
 访绍兴鲁迅故居
 美人松
 延吉风情
 香橼
 佛山心影
 ……
【第捌编 老有所悟】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一、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二、汤因比看中国文化
  三、歌德看中国文化
 二十一世纪: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 
 东方文化要重现辉煌
 漫谈东西文化
  一、汉语是一种“模糊”语言
  二、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新阐释
 再谈东方文化
  一、综合与分析
  二、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三、续补
 走向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新辩
  一、“天人台一”命题的来源和含义
  二、印度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关于“天人台一”思想的再思考
  一、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日本和朝鲜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求异存同”
  四、科学决非万能
  五、“东风压倒西风”
  六、“正--反--正”
  七、雪莱预言工业发展的恶果
  八、药方
  九、西方向东方学习
  十、两种思维方式
 国学漫谈
  一、顺乎人心,应乎潮流
  二、国学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
  一、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