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话题沉重而充满希望,我们从这里祈想明日。在诸多累于外鹜的措辞黯然失色后,教育再度返回到人生的亲切处寻找它的元始命意。比起政治、经济等有恃于某种力量感的领域来,教育有其超功利的一度。这一度使教育有可能独立于世俗的“力”或“利”以留住那份审度与成全人生的从容,并由此确定自己无可替代亦未可推诿的职志。教育当然不会对来自政治、经济的多方祈使置之不理,但重心自在的教育永远不可萎缩其批判而超越的性状。它以自己的理念相应于政治、经济的理念,却并不要充任当下政治、经济的仆役。它的职志的多维度只是因着人生价值的多维度,它的当有内涵最终取决于人生的当有内涵。如果说,政治依其本分在于为社会厘定一种合理的秩序以实现人生所期许的“公正”价值,经济依其本分在于为族类提供更佳的生存境遇以成就人生所趣求的“富强”价值,伦理依其本分在于“和谐”价值,艺术依其宗趣在于借重美形式创造另一种世界以陶育人生所向往的“美”的价值,道依其主旨在于反省中的人自律地提升心灵境界以涵养人生不可稍缺的精神内向度上的“善”价值,那末,教育的职分便在于诱导人的价值自觉,把握好多维度的价值间的张力以陶冶人的生命。在科学观思想的审视下,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非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倾向,这一点既表现在宏观层面的国民教育制度、规模、结构、类型及区域推进上,也表现在微观层面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及教育的理念上。以苏州大学博导朱永新教授为首的一批教育学者,怀着一种紧迫感和责任心,专门讨论这一论题,并诞生了这本书。他们期待能够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并激发更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反思教育现实,开拓教育思路,谋划教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