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杨耕)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杨耕)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杨耕)

定 价:¥14.00

作 者: 杨耕等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
标 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ISBN: 9787300033983 出版时间: 2000-03-01 包装:
开本: 20cm 页数: 298 字数:  

内容简介

  编者的话这本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是为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教学而编写的。所以,本书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任何一门学科教科书的主要任务,就是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应如此。所以这本教材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无意构造哲学体系。同时,作为硕士生教材,本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时,在深度和广度以及侧重点上与本科生教材有较大的区别。具体地说,本书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时,着重是在“深”和“新”上下工夫。“新”和“真”的关系并非如同冰炭,难以相容,相反,二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所以这本教材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求新和求真的统一。当然,我们注意到,这本教材提供的只是一种解释系统,其中,也蕴含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理解。“光荣的路是狭窄的”(莎士比亚语)。哲学思维的劳作极其艰辛。柏拉图曾7次修改他的国家学说,黑格尔声明,只要他有自由的余暇,他将把《逻辑学》修改77次。哲学大家尚且如此,我们就更没有理由自命不凡了。哲学是一个需要不停思索,令人寝食难安的专业,它代表了人们对真理和理想的不断追求,谁“爱”上了哲学,谁就注定要在精神乃至物质上选择一条苦行僧的道路;谁要想摘取哲学的果实,谁就必须坚持不懈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作为科学的哲学,其前提是自我思维必须发展到相当的地步,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上升到哲学境界中来”(赫尔岑语)。在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需要走过崎岖的山路和荒凉的沙漠。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人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当然,一旦你进入哲学的疆域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你就会踏上一块神奇的土地,并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当代“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德里达语)。这本教材是集体智慧的产物。由杨耕设计了写作提纲,分头执笔:第一、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章杨耕;第二、十章陈志良、杨耕;第八、九章陈志良;第十一章马俊峰。第六、七章是特邀吉林大学哲学系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全书由杨耕统改、定稿。责任编辑李艳辉在本书成书的过程中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们深表谢意。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深感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同时也深感自己的学识有限,深知这本教材的全部缺点。在我们看来,这本教材如同一面镜子,读者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作者学识的缺陷,从而借助这个途径将自己的思路端正。为此,我们怀着极大的热忱欢迎一切来自善意的批评和指责。杨耕2000年2月5日(正月初一)于中国人民大学静园

作者简介

  杨耕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基本特征
一. 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 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革命和当代实践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实践 当代实践的总体特征
三. 立足于当代实践格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一.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及其实质:重写现代性
二. 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不可超越的视界”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及其理论途径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致性
第五章 物质 实践与世界
一.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其确认
二. 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三. 世界的二重化及其现实基础
第六章 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
一. 从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的统一中理解辩证法
二. 从辩证法的世界观 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中理解辩证法
三. 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以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去理解辩证法
第七章 从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实践批判辩证法
一. 区分开两个不同层次的辩证法 扬弃黑格尔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
二. 实践论批判的辩证法
第八章 从行为思维到概念思维
一. 潜存于劳动结构中的“奇异点” 行为思维的本质和特征
二. 思维“摆脱世界”的独立化运动
三. 立足于概念本性的思维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第九章 思维的内在矛盾运动
一.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矛盾 意识是被意识到的意识
二. 建构性思维与反思性思维的矛盾 思维是被反思着的思维
三. 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的矛盾
第十章 认识过程中的实践反思规律
一. 从黑格尔的思辨反思到马克思的实践反思
二. 实践反思的总体特征. 范畴发展中的正向
三. 实践反思与历史认识论 “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的核心
四. 实践反思与现代认识论
第十一章 价值论和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
一. 价值的本质和特点 价值是一种主体性事实
二. 价值意识及其形式
三. 价值评价的本质和形式
四. 价值体系的历史形态. 价值体系历史选择的规律
第十二章 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一. 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理解:人是“多名”的
二. 舍勒哲学人类学的理解: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劳动构成人的“全面的本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十三章 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一. 社会的实践本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 社会的整体性及其与实践的关系
三. 客观过程的两种形式及其区别 社会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四. 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进程与民族历史发展的“跨越”现象
第十四章 世界历史. 东方社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
一.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批判向度
二. 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历史命运
三.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四. 世界历史中的中国社会主义
阅读书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