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这本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是为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教学而编写的。所以,本书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任何一门学科教科书的主要任务,就是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应如此。所以这本教材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无意构造哲学体系。同时,作为硕士生教材,本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时,在深度和广度以及侧重点上与本科生教材有较大的区别。具体地说,本书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时,着重是在“深”和“新”上下工夫。“新”和“真”的关系并非如同冰炭,难以相容,相反,二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所以这本教材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求新和求真的统一。当然,我们注意到,这本教材提供的只是一种解释系统,其中,也蕴含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理解。“光荣的路是狭窄的”(莎士比亚语)。哲学思维的劳作极其艰辛。柏拉图曾7次修改他的国家学说,黑格尔声明,只要他有自由的余暇,他将把《逻辑学》修改77次。哲学大家尚且如此,我们就更没有理由自命不凡了。哲学是一个需要不停思索,令人寝食难安的专业,它代表了人们对真理和理想的不断追求,谁“爱”上了哲学,谁就注定要在精神乃至物质上选择一条苦行僧的道路;谁要想摘取哲学的果实,谁就必须坚持不懈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作为科学的哲学,其前提是自我思维必须发展到相当的地步,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上升到哲学境界中来”(赫尔岑语)。在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需要走过崎岖的山路和荒凉的沙漠。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人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当然,一旦你进入哲学的疆域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你就会踏上一块神奇的土地,并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当代“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德里达语)。这本教材是集体智慧的产物。由杨耕设计了写作提纲,分头执笔:第一、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章杨耕;第二、十章陈志良、杨耕;第八、九章陈志良;第十一章马俊峰。第六、七章是特邀吉林大学哲学系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全书由杨耕统改、定稿。责任编辑李艳辉在本书成书的过程中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们深表谢意。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深感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同时也深感自己的学识有限,深知这本教材的全部缺点。在我们看来,这本教材如同一面镜子,读者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作者学识的缺陷,从而借助这个途径将自己的思路端正。为此,我们怀着极大的热忱欢迎一切来自善意的批评和指责。杨耕2000年2月5日(正月初一)于中国人民大学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