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定 价:¥27.00

作 者: 王晓秋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丛编项: 中华近代文化史丛书
标 签: 文化交流

ISBN: 9787101021820 出版时间: 1999-03-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0cm 页数: 562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华近代文化史丛书中的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分册。全书共分上中下编十四章,记述了19世纪中叶及二十世纪初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过程及成就。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日近代文化交流的整体状况,有助于读者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近代中日文化的关系。

作者简介

  高适(701—765),字达夫,渤海蓨人(蓨今河北景县南),世居洛阳①。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做过韶州(故治在今广东韶关市)长史。到他本人一代,家境已经衰败,而他自己又不屑治家理财,正如《旧唐书》本传所说“少濩落,不事生业”,平生“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高适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带着天真的幻想,也颇自负,以为“书剑”学成,满可以取得相当的官位,施展抱负。而实际情况却是“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别韦参军》),结果失意而归,客居梁宋(唐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县),在友人的资助下,过着隐耕的生活。高适出仕之前客居梁宋的生活,以开元二十年(732)至开元二十六年间北游蓟门、燕赵,随后又应征赴长安、暂居淇上为限,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定居其地,他说:“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其实,这一时期他并非真忘情世事,而是“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在孜孜攻读,以求仕途再进;济世之心也无时不耿耿在怀;“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苦雨寄房四昆季》)。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大臣可突干杀其王,率国人并胁奚众背离唐朝,降附突厥。唐于是在关内、河东、河南、河北分道征兵,兴师出击。这时,正落魄失意的高适,遂想赴东北边塞,争取边地立功以求出路。开元二十年正月,唐以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帅兵击奚、契丹。三月,获大胜。当时高适已去到信安王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诗》,述及此役。他想入幕从戎,未能如愿。此后两年,继续浪游燕赵,结果是“北路无知己”(《送魏八》),失意而归。这期间高适以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写了一些反映边塞情况的名作,如《塞上》《蓟门五首》等。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浪游失意的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对他以后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岑参(715—770),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感旧赋》序说:“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他的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倩、堂伯父羲都做过宰相。羲相睿宗,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得罪伏诛,亲族被放逐略尽,从此家道中衰。他父亲岑植,做过仙、晋二州刺史。岑参幼年丧父,从兄受业。家庭境遇的变化对他的思想有不少影响,使他幼年便自砥砺,立志获取功名,重整沦落的“世业”。他“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感旧赋》序),此后十年,曾出入京、洛,往游河朔,为出仕而奔波,结果一无所获。家门昔荣今悴的巨变和个人求官不遂的遭遇,使他感到“世路崎岖”,人生翻复,于是一度隐居终南。但其时追求功名的思想仍较强烈。天宝三载(744)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授官后因官卑职微、不被重用,感到苦闷。天宝八载(749)出塞,这以前他的创作可划为“早期”。

图书目录

序论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
上编 19世纪40—60年代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章 源远流长——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古代交流放异彩
第二节 闭关锁国设障碍
第三节 西方冲击引臣变
第二章 汉籍东渐——近代初期中国书籍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第一节 喜迎唐船持渡书
第二节 睁开眼睛看世界
第三节 《海国图志》在日本
第四节 摩眼快读筹海篇
第五节 海外同志心相通
第六节 汉译西书传扶桑
第三章 江户军谈——日本小说对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的描述
第一节 阿片风说传情报
第二节 海外新话赞抗英
第三节 太平天国震东瀛
第四节 明清战纪颂义军
第五节 天赐前鉴促维新
第四章 乘风破浪——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
中篇 19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五章 中华使节——首届中国驻日使团的文化交流活动
第六章 实地考察——中国人的访日游记和对日研究
第七章 民间往来——中日文人墨客的互访和交流
第八章 瀛州诗会——中日诗词唱和佳话
第九章 渡海访书——在日本寻访中国古籍逸书
第十章 他山之石——借鉴日本经验推动中国维新
下编 二十世纪初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十一章 留日热潮——20世纪初的中国留日学生和日本教习
第十二章 译书架桥——近代中日互译书及其影响
第十三章 正义呼声——日本民间舆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第十四章 友谊长存——中国革命家、文学家在日本的事迹
附录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大事年表
【媒体评论】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