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农业科学农作物芦荟

芦荟

芦荟

定 价:¥18.00

作 者: 熊佑清,姚利编著
出版社: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草本植物

ISBN: 9787810029674 出版时间: 1999-08-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20cm 页数: 241 字数:  

内容简介

  片断:第一章芦荟的起源、分布、历史与发展芦荟Aloe,为阿拉伯语alloch演变而来。中文名芦荟其意为“芦”是黑的意思,“荟”是聚集之意,从芦荟叶子切口处滴落下来的苦液是黄褐色,接触空气氧化则成黑色,又凝固一体,故称为“芦荟”。见《本草原始》。芦荟(Aloe)起源并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占有世界90%的芦荟品种;埃及、加拿群岛、阿拉伯等亦有原产分布。第一节古代芦荟芦荟从什么年代起源?人类又是从何时开始认识,并且应用它的?恐怕难以考证了。但是,芦荟最早应用起因,是芦荟原产地非洲人,因常穿的衣服少而单薄,经常有创伤,蚊虫叮咬,因此当地非洲人就用芦荟治疗创伤等外伤疾病,治疗效果很好而不留伤痕。还用芦荟来拌家畜饲料,治疗动物疾病,效果也很好。到了公元前20~30世纪,在古埃及民间处方中,已有记载芦荟被当地居民当做外伤、泻剂、安眠药、苦味剂、眼药等治疗疾病的药草来用。在埃及金字塔所发现的《EbersPapyrus》《耶比鲁斯、巴比路斯》莎纸草医学一书,就是历史上最早的芦荟记载的见证。此书目前藏于德国莱比锡大学。《耶比鲁斯、巴比路斯》一书被认为在公元前1550年写成出版。因此,从有据可考证的记载来看,人类应用芦荟有3600多年的历史,而实际应用的时间,可能还早些?!据《耶比鲁斯、巴比路斯》书上的记载,芦荟当时就和番红花(Cocussativus)、龙胆(Gentianascabra)、鸦片(罂粟P.som-nifemm)等药用植物同时被应用。在古希腊文化时代,公元前四世纪,被称之为医学之父的稀波克拉迪斯(Hippocrate)把芦荟用在临床治疗上,作为缓泄剂使用,并著立医学书上。据说,在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帝王亚历山大皇帝首先占领了芦荟原产地索克拉岛。他利用那里的芦荟来治疗伤兵,当时受伤而化脓的伤兵,使用芦荟治疗后,很快获得痊愈,并再度参战。并且,在不习惯他国饮食时,用芦荟作为饮料来调节服用,此后,亚历山大大帝继续东征时,下令士兵携带大量芦荟备用于战场上,接着征服了阿富汗、印度西北部肥沃的三角地带,在公元前324年凯旋回巴比伦。最后,亚历山大皇帝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传说芦荟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本书前言前言据文献记载,芦荟这种植物从古埃及民间最原始、最直接地外用于治疗创伤、烫伤到今天,科学不断地发现芦荟的有效成分和生理活性,特别是发现了芦荟提取物对癌症的有效治疗,从而使芦荟的研究开发进入辉煌的新时代。至今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研究发展芦荟最快时期得益于“二战事件”的惊人发现,已引起美、日等许多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开展对芦荟这种“神秘植物”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开发生产出许多芦荟产品,并形成芦荟产业化、商品化的生产。在这种国际芦荟热的影响和国外芦荟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背景下,我国的芦荟研究、开发、应用在近几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似乎也出现了一股“芦荟热”,遍及全国各地,大力发展芦荟种植与产品研究开发,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我国在芦荟研究、开发水平上,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还缺少对芦荟的感性与理性知识的了解方面,从事芦荟研究、开发的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在芦荟基础研究、繁殖、栽培、管理、产品加工、产品质量、生产工艺等诸多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我国芦荟产业的研究与发展、普及与应用,笔者将近几年来的研究、考察结合所查阅的大量文献,编撰了《芦荟》一书。全书共分九章,三十二节。从芦荟的起源、分布、历史与发展;芦荟品种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芦荟栽培的设备与条件;芦荟的繁殖、栽培、育种技术与方法;芦荟的物理性状、化学组成与药理作用;芦荟的采收、加工提取、原汁稳定技术与方法;芦荟应用与常见治病实例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中,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报导。1.在芦荟染色体核型研究方面,通过对其研究,揭示了芦荟开花不结实或结实率极低的原因。2.对斑纹芦荟(中国芦荟、元江芦荟A.veraL.vaLchinensis(Haw.)Berger)通过实地的考察、论证、分析了其起源、自然分布的问题。提出库拉索芦荟(A.veraL.)可能是由于在我国云南红河河谷流域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与自然生态、气候历史变迁相互作用形成产生的变异新品种——斑纹芦荟的解释。3.对几种药用芦荟:库拉索芦荟(A.veraL.)、斑纹芦荟(A.VeraL.VaLchinensis(HaW.)Berger)、树芦荟(A.arborescensMill.)、皂质芦荟(A.saponaria(Ait)Haw.)、好望角芦荟(A.feroxMill.)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得出了库拉索芦荟和斑纹芦荟的开发应用价值不论是在化妆品、保健食品、还是在医药品等方面都不亚于树芦荟,在某些方面还优于树芦荟的应用价值。4.对我国芦荟栽培区域按气候带划分,提出了不同气候带栽培芦荟的条件与措施。还比较分析了云南元江与南非开普敦的气候条件,提出了以云南红河河谷元江流域为我国芦荟栽培的最佳地区的建议。5.在芦荟品种选择上,提出了以我国元江芦荟品种作为我国当家种植品种,适当发展库拉索芦荟、树芦荟、皂质芦荟、好望角芦荟等。对芦荟繁殖、栽培、育种以及提高芦荟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总结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技术与方法。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北京润华功能化学品研究所贾季澄教授、原云南玉溪科委主任郑吉光先生、云南元江科委主任祁家柱先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顾淑荣研究员等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知识水平及条件所限,加之一些个人认识及观点的提出,书中难免出现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和同行朋友们提出批评及宝贵意见,共同探讨,以达到促进我国芦荟产业的研究、开发之目的。熊佑清1998年4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暂缺《芦荟》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芦荟的起源、分布、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古代芦荟
    第二节 美国芦荟
    第三节 日本芦荟
    第四节 中国芦荟
   第二章 芦荟的种类与植物学特征
    第一节 四百多个芦荟品种
    第二节 主要药用芦荟品种的植物学特征
   第三章 芦荟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习性
    第一节 芦荟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芦荟染色体核型研究
    第三节 芦荟的生态习性
   第四章 芦荟栽培的设备与条件
    第一节 我国气候区域划分与芦荟栽培的条件
    第二节 温室栽培芦荟
    第三节 塑料膜大棚栽培芦荟
    第四节 露地栽培芦荟
    第五节 芦荟栽培的通风、降温及遮阳
    第六节 芦荟栽培的土壤、肥料和栽培基质
   第五章 芦荟的繁殖、栽培、育种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芦荟的繁殖技术与方法
    一、组织培养
    二、无性繁殖
    三、断切繁殖
    四、播种繁殖
    第二节 芦荟的栽培管理技术与方法
    一、地栽(温室、大棚、露地)芦荟
    二、盆栽芦荟
    三、无土栽培芦荟
    四、芦荟病虫害及其防治
    第三节 芦荟的优良品种繁育和杂交育种
    一、繁育优良品种
    二、杂交选育新品种
    三、利用自然芽变与育种
    四、利用现代育种技术
   第六章 芦荟的物理性状、化学组成与药理作用
    第一节 芦荟原汁的物理性状
    第二节 芦荟的化学组成成分及其分子结构
    第三节 芦荟的药理作用
   第七章 芦荟的采收、加工提取原汁稳定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芦荟的采收技术与方法
    第二节 芦荟的加工提取技术与方法
    第三节 芦荟凝胶原汁稳定技术与方法
    第四节 国外几种先进的芦荟提取技术与方法
   第八章 芦荟的应用
    第一节 芦荟美发美容与护肤
    第二节 芦荟饮料食品与保健
    第三节 芦荟医药品
    第四节 芦荟杀虫剂
    第五节 芦荟应用于牲畜、冶金等领域
    第六节 盆栽芦荟的应用
    第七节 芦荟全身都是宝
   第九章 芦荟的使用方法和常见治病实例
    第一节 芦荟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第二节 芦荟常见治病实例
    一、内 科
    (一)感冒、头痛、咳嗽、气管炎、哮喘、咽炎
    (二)肠胃病
    (三)便 秘
    (四)糖尿病
    (五)肝肺病
    二、外 科
    (一)出血性外伤、灼伤、冻伤
    (二)虫咬、蛰伤
    (三)扭伤、肩腰痛、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
    (四)痔 疮
    (五)美容美发
    (六)减 肥
    三、皮肤科
    (一)湿疹、痱子、皮炎、皮肤过敏、皮肤搔痒
    牛皮癣
    (二)红斑、红斑狼疮、雀斑、蝴蝶斑、青春痘
    (三)疥疮、脚气、疣、白殿风
    四、神经科
    (一)坐骨神经痛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失眠症
    五、五官科
    (一)中耳炎
    (二)鼻炎、酒糟鼻子
    (三)口腔炎、牙髓炎、牙周炎、牙痛
    (四)扁桃腺炎、咽喉炎、甲状腺症
    (五)眼 病
    六、妇 科
    七、儿 科
    八、泌尿科
    九、心血管科
    (一)心脏病
    (二)血压病
    十、肿瘤科
   后记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