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崇尚文化的传统,不仅汉族如此,各少数民族亦莫不如此。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全面接受儒家文化和一整套政治制度,并增革损益,将自身诸多文化成分融人中原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体系的内涵与外延。满族以少数民族身份行使统治权,并以“满蒙一家”相标榜,将蒙古视为得力助手,昂扬进取,颇多创获,其诸多做法不仅对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且留在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诸多痕迹至今仍随处可见,不胜枚举也。翰林院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两宋至明清时期,其与科举制度建立了日益密切的联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由于该制度的创立与实行,形成了科举制度的最高人才层次——翰林群体。对于翰林院制度,及门邸永君同学曾进行过全面研究,并有专著《清代翰林院制度》行世,对制度的来龙去脉和作用影响等问题叙述甚详,堪称佳作。而对翰林群体的全面系统的研究,至今仍无人问津。尤其是对翰林群体中少数民族民族成员的研究,就更显薄弱,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邸君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后,主要从事满族史研究。近年来渐入佳境,成果颇丰。他在对满族等少数民族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清代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在翰林群体中有相当数量的满蒙和八旗汉军籍成员,共计达6 00人之多,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少数民族高级文官集团和上层知识分子群体。在有清一代长达近300年的时间里,他们活跃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学术和艺术等各个领域,对清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本群体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满蒙两大民族形成了敦儒重教的浓厚风气,满蒙翰林世家和科举世家也随之应运而生,对于这两个在清代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民族而言,满蒙翰林群体对各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满蒙汉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均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文化的传承性特点,满蒙翰林群体后人中不乏名家大师,翰之挚友、当代著名书画大家启功先生,便是清代宗室父子翰林溥良和毓隆太史的直系后人。正所谓“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者也。自古以来,士大夫一直是中国社会中坚,进则为官,可辅佐国君之政务;退则为绅,可引导乡里之风俗。清代由满蒙翰林群体所构成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中国传统社会少数民族士大夫集团,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不言而喻。邸君慧眼独具,捷足先登,在其对翰林院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别、不同领域、不同旗籍的满蒙汉军翰林群体成员的出身、功名、经历、境遇、结局和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用史实描绘出具体生动的历史画卷,故颇值得一读。将邸君过去所撰《清代翰林院制度》与此新作相较,前者研究制度沿革,后者研究人员构成;前者注重脉络的延续,后者注重空间的拓展;前者突出国家制度方面的共性和延续性,后者突出民族层面的个性和特殊性。二者堪称双璧之玉,姊妹之篇,可谓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足见作者颇具匠心。而今此作付梓在即,邸君特索序于翰,以曾为导师,又何敢辞?聊书所感,草成兹篇,故无暇深虑其谫陋少文也。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