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时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丧权辱国的条约之一,这样一份条约是如何签订的,而在当年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本书将为您讲述那段尘封的历史。多年来,薛克正一直在搜集散落各处的他父亲拍摄的老照片,以便将来能为父亲的作品办一个影展。他曾经问过父亲的助手刘国鑫师傅为什么在父亲留下的照片里,金山亭的照片最多?刘师傅说:你父亲就爱金山亭和烟雨楼,这两个景点每次进离宫他都要拍。薛桐轩生前曾经嘱咐自己的家人,要好好保存这些老照片,将来太平盛世的时候,修复离宫会有用处的。薛桐轩用他那台老式照相机,记录了一个世纪以前承德避暑山庄的原貌,这些照片本身就是一段虽然破碎但却十分珍贵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这块大陆上,漫长的文明史中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主线,这就是:居住在中原的农耕民族汉族,与居住在北方的各个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在中国地形图马鞍形的位置处,内蒙古草原与华北平原接壤的地方,这里正好位于历史上的长城防御线上。自秦汉以来,中原农民和塞外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与融合,大致就在这条分界线上一次次地展开,直到清朝的康熙大帝在这里兴建了著名的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之后,这种情况才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即公元1703年。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直到1792年才全部完工,历时89年,建成120多组建筑和景点,其中包括皇帝命名的72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康、乾七十二景”。避暑山庄总面积5.64平方公里,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作为文化遗产,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康熙为什么要把避暑山庄建在承德?这个历史疑问也许永远找不到直接的答案。有一句俗话这样说道:明修城,清修庙。“明修城”,指的就是修筑万里长城。在明代,不仅修筑长城的历史最长,而且工程也最为坚固。“清修庙”,并非专指修某座寺庙,而是泛指清代皇帝对长城外少数民族采取的“怀柔政策”。承德避暑山庄的兴建,与大清帝国制定的对待周边游牧民族的特殊国策,有着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