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修桂1935年8月生,福建惠安人。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杂志主编。主要成果:《金山卫及其附近一带海岸线变迁》1985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段河床历史演变及其影响—三峡工程背景研究之一》1995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撰写有《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当前考古所见最早的地图—天水放马滩地图研究》、《马王堆古地图作者》、《上海地区成陆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等。合著《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获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三卷本《中国历史地震图集》获中国地图专业委员会优秀成果奖。【内容提要】本书主要研究历史地理学的两大分支学科,即历史地貌和古地图。首先在引论中阐明历史地貌学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和古地图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意义。第一篇论述长江中下游河床与湖沼演变的历史过程,提出江汉洞庭地区历史上的“跷跷板”演变模式,为中下游河湖演变趋势和必须确保荆江大堤等问题,提供理论根据和背景资料。第二篇研究上海地区成陆的全过程,重新论证成陆过程中几条岸线的确切年代和位置,直接为大型工厂、深水码头选址以及兴建上海长江大桥等建设服务。第三篇讨论黄淮海平原河湖地貌演变过程和方法,着重分析海河形成全过程和湖沼湮没原因,并对先秦九河进行重新认定,为海河综合整治、黄准海平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历史借鉴。第四篇古地图研究,着重对出土的放马滩地图和马王堆地图进行深入研究,确认我国先秦、汉初的测绘技术和制图水平,已属世界先进,丰富了中国地图学史内容和制图理论。本书集作者一生的研究精华,既有学术价值和存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