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民营经济兴起与公有经济的产权变革。本书主要分析这一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及其推动这一过程的主要力量。我们认为,这一发展过程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其一,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和就业压力;其二,公有经济内部的等级产权结构所带来的政府财政风险。 民营经济的兴起,直接起因于计划经济体制不能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生活必需品的严重短缺和日益严峻的城乡就业压力。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央政府被迫收缩计划经济体制,民营经济得以在计划经济的边缘生根和发展。在本书的第二篇,我们将具体分析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与就业压力如何导致了民营经济的兴起。 然而,对政府而言,民营经济的兴起却导致了一个意外后果:在竞争性市场上,公有经济逐渐民营化,民营经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公有企业民营化的原因已不再是短缺和就业压力,而是在面临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的竞争时,公有企业的等级产权结构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风险,为了消除这种财政风险,政府只能允许甚至推动公有企业民营化。因此,为了分析公有企业民营化的原因,我们在第三篇讨论了计划经济时期公有企业的等级产权结构,以及在面临市场竞争时,这种等级产权的演变。 虽然在过去的20余年间,民营经济处于蓬勃发展之中,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制度环境和文化上的原因,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与政府和政治环境紧密相联,形成了具有明显政治特征的治理结构。我们还在第二篇以温州民营企业的成长为例,分析了民营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政治特征的形成原因与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