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吕氏春秋》,它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可你知道吗,诸如领导、组织、沟通、协调、激励等影响管理进程的因素,在《吕氏春秋》中被解读为“道、天、地、将、法”,而一些现代人所熟悉的管理模式,则是通过王侯官吏的治理思想和方法,得到了体现。可以说,他们的管理智慧是相通的,其区别仅仅是由谁在阐释,以哪一种心境去阐释。《吕氏春秋》是一种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吕氏解读”,如果现代管理者用这种心境去读。相信绝不会入宝山而空回吧。本书就有《吕氏春秋》锦囊计解的管理读法。[前言]管理智慧的“吕氏解读”2004年6月,杰克·韦尔奇来到北京,与中国的管理者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对话。在这样的理念沟通中,中国的管理者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事实上,韦尔奇来到北京,可以说是中国管理界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向大师致敬”运动的一个高潮。曾几何时,彼得·杜拉克、迈克尔·波特、汤姆·彼得斯、加里·哈默尔,在这些闪光的名字所构筑的智慧世界里,中国管理者进行了一次次的精神洗礼。但是在人们宁可付出高达3万元的钻石VIP套餐价格,与韦尔奇等操着英语的大师们对话的同时,有谁看到了其中的荒诞与古怪呢?美国心理学家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心理学家先拿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给大家看了一遍,告诉大家这是水。然后,他把瓶子交给那位外来的“化学家”。那位化学家煞有其事转过身,背对大家晃了晃那个瓶子,说其中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瓶子还是那个瓶子,水还是那杯水,可是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说闻到了气味。这也许就是中国管理界的现状。他们为什么不去再观察一下那个已熟悉的瓶子呢?或者说,现代的中国管理者们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时,为什么不从我们的道家、儒家、墨家、兵家、法家的文化中,汲取传统的管理思想呢?也许是中国古代的大师和流派太多,而且相互矛盾着,因此人们难以发现某些一以贯之的管理思想。那么有一本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吕氏春秋》。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法等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儒家说仁义、讲礼治;道家讲清静、说无为;墨家说兼爱、谈非攻;法家则以法、术和势作为治国大道。它们或攻讦对方的漏洞,或辩解自己学说的缺陷。唯有杂家,并没有“自成一家之言”,而是融合各家之长,或多或少地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没有太在意不同流派学说之间的违背和矛盾,而充分地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管理思想。《吕氏春秋》正是这样一本集当时诸家思想大成的杂家著作。也正因如此,从《史记》始,它便与《周易》、《春秋》、《国语》同列,被认为是“圣贤发愤”之道;到东汉时,高诱还称之为“大出诸子之右”。经过几千年的变迁,人变了,社会变了,与以往相比,管理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有了很大的不同,管理的学说和方式也改变了。但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管理的内在本质和精髓的变化,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管理者今天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都可以在中国的传统智慧中找到一定的答案——那是一种管理者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吕氏春秋》中,诸如领导、组织、沟通、协调、激励等影响管理进程的因素,被解读为“道、天、地、将、法”,而一些现代人所熟悉的管理模式,则通过王侯官吏的治理思想和方法,得到了体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吕氏春秋》对于管理决策、管理者修养、用人艺术等都有着重大启示。可以说,管理智慧是相通的,不分东西南北,而区别的仅仅是由谁在阐释,以哪一种心境去阐释。《吕氏春秋》可以是一种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吕氏解读”,也是与春秋诸子进行的一次关于管理智慧的对话,如果现代管理者用这种心境去读。相信绝不会入宝山而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