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多主题的小说。首先,本书通过汤姆作为黑奴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迫害与剥削美国黑奴的蓄奴制。其次,小说通过汤姆甚至主事的儿子乔治·谢尔比的博爱举动,宣传取代权力专制的基督博爱思想,实现作者“人人平等、博爱”的乌托邦理想。再次,现代女权主义者认为,斯托夫人也通过《汤姆叔叔的小屋》推崇母爱和家庭神圣性,她要使人感到权力中心不在政府法院、工厂市场,而在家庭中的厨房里。换言之。整个世界惟有通过女性“亲切的话语”、“温存的教诲”以及“慈祥的母亲”来统治。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有其局限性。此外,小说在描写人物上有着独到之处。它描写了两组身份、命运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人物。作者怀着无比同情的笔触,描写了不同类型的黑奴形象:汤姆的情爱、忠厚、勤劳、助人,以及他俯首贴耳的性格特征,通过作者的笔跃然纸上;而伊莱扎、乔治等则体现了不服黑奴制,奋不顾峰争取自由的斗争形象。同时,作者也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奴隶主形象。小说正是通过这些各具性格、思想的人物烘托出主题。虽然,在美国“汤姆叔叔主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专指阿谀奉承、惟命是从的双相贬词,但综观本书,我们却始终体悟到形象涵义的艺术力量。斯陀夫人(Mrs. 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是美国小说家。父亲莱门.碧邱(Lyman Beecher)以及丈夫卡尔文.斯陀(Calvin Stowe)都是杰出的公理教会牧师。史陀夫人生于康乃狄格州。1832年随其父搬至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1836年偕夫返回新英格兰。由于痛恨逃奴法案(the Fugitive Slave Law)的通过,遂于1852年出版其成名作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描写黑奴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许多批评家认为,此部小说是美国南北内战(Civil War, 1861-1865)的导因之一。尽管它在艺术及文学上技巧有不少缺点,但这部作品却是举世公认最伟大的、有关人道主义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