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一部悲壮的英雄史诗,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一部“集体累积型”作品。本书为“博雅文丛”系列之一,旨在前辈、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作一次综合考察,包含对一些具体问题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篇“《水浒传》的成书”将尽可能揭示它在每一个时期的大致形态,还它一个脉络清晰的成书过程;下篇为“《水浒传》的传播”。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篇“《水浒传》的成书”将尽可能揭示它在每一个时期的大致形态,还它一个脉络清晰的成书过程,计八章:宋代理学的发展与“说话”的兴盛。宋江三十六人早期的故事形态是极其简单的,通过对《宋江三十六赞》的分析,大致揭示了当时水浒故事的规模及其内容梗概。三十六人单个话本之后出现的是集诸多好汉故事之大成的《宋江》,这是通俗小说发展的规律决定的,郎瑛《七修类稿》的记载启发了我们,它的最先成书应该是南宋后期,后来被收入《宣和遗事》中的“梁山泊聚义本末”即是它故事的缩写。元代流行的《宋江》平话,比南宋后期略有改动,元代留传至今的几部水浒杂剧中介绍的共同背景可以作证,《瓮天脞语》中所记宋江到李师师家为谋求招安所写的词作也是一证;元代、明初文人参与改编了水浒杂剧,这些杂剧的渊源应是《宋江》及其他水浒故事。为《水浒传》成书前《宋江》一书的最后形态绘出一幅完整的素描;讨论了明代前期与中期之间出现的几部水浒英雄单篇传奇。由《宋江》和水浒英雄传奇共同组合而成的《水浒传》许多矛盾、不谐在所难免,本章从地理描绘的错误、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的矛盾、语言表述的不同、与元末明初水浒杂剧无涉四个方面予以论证。以《三国志演义》为始作俑者,《水浒传》继之,明代中叶高明的书商推出了一个“罗贯中编次”系列。对《水浒传》作者问题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研究,认定它是陆续完成的,罗、施二人的姓名均是书商所署,罗仅是元末明初的戏曲家,施是“演为繁本者的托名”。下篇为“《水浒传》的传播”,计五章:从明代中后期的思想解放思潮说起,引出持续到明末的“水浒热”。从对《水浒传》版本的梳理开始,理顺了繁本、简本、繁简结合本先后因陈的关系。从李贽、金圣叹对《水浒传》的批评人手,论及《水浒传》在晚明之后的影响;又从金批本风靡数百年的历史事实说起,讨论了历代统治者对《水浒传》的禁毁。《水浒传》的续衍问题:《水浒后传》为英雄聚义设计了理想的归宿;《后水浒传》对草泽聚义的形式提出了新...[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