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通过对北宋馆阁翰苑制度的考察,揭示制度文明中的政治、文化内涵,进而在此背景下探讨北宋馆职词臣诗人群体所特有的从政方式、生活形态及其创作趋向。宋代三馆秘阁及学士院史料庞杂,线索纷繁,本书的研究范围以北宋为主,兼及南宋;以崇文院为主,秘书省为辅;以翰林学士主,中书舍人为辅;以馆职为主,贴职为辅,以突出馆阁作为文学高选的特色。学士与馆职宦途相接,文翰 相通,联系至为密切,故本书稿将翰苑与馆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而馆阁翰苑与文学的关系也以诗歌为主。作者认为,与唐代文馆翰苑相比,宋代馆阁与学士制度更加完善,政治与文化功能尤为突出,表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色:一,由于宋代君王稽古好文,优礼文臣,因此馆职、词臣地位更高,成为文学之高选,倍极儒墨之荣。二,所谓馆阁储材,这一制度的精华部分在于选拔培养那些精通文章、学术的专门人才。三,进士、制科是馆阁取人的主要来源,进士入馆及馆职迁除词臣均须经学士院或舍人院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大体与礼部进士试相当,以诗赋文章、词采学术为主。四,盛世修书,最著名的宋代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是太宗、真宗两朝由两制词臣与三馆学士为主集体完成的。五,宋代馆阁进一步发扬了“燕公流风”,即张说开元年间主持集贤苑时所倡导的那种宰辅大臣与文馆学士之间纯粹道义上的平等和谐关系。六,翰林学士作为学者宗师,以词命为职业,其中不乏诗文兼擅、文词与学术并重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