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是中国鲁迅学史上首部系统、深入论述鲁迅与先秦文化深层关系的专著。不仅集以前这一课题研究之大战,而且整体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把鲁迅与先秦文化的关系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而相应地推动了系统性的鲁迅文化思想研究,为进一步准确理解鲁迅的文化战略,思维方式,艺术特征以及《故事新编》等具体作品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开拓了又一令人神往、大可开发的思维空间。作者知识面很广,对先秦文化典籍功底深厚,对西方现象学、解释学也有独到的领悟。论著结构宏大,论述清晰,文笔畅达,应属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上乘之作。本书前言把鲁迅与先秦文化的关系确立为研究的专题,这在鲁迅研究中实属首创,这个论题对研究者的学术能力具有巨大的挑战性。它要求研究者至少要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知识准备,一是熟悉鲁迅的文本,并且对鲁迅的思想、创作、学术研究有总体的把握;二是必须熟悉先秦文化典籍,尤其是那些与鲁迅关系较为密切的典籍,不只是泛泛地了解,而是要深切理解其中的要义。这还不够,对研究者的一个更高的要求是,他必须有很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够把握到鲁迅与先秦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现成地摆在那里的,而是需要研究者运用“深度解读”的能力将其重建出来。一个初涉鲁迅研究领域的年青学子,一开手就扛下这么重大的一个学术课题,会不会折戟沉舟,无功而返呢?着实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直到他把洋洋三十万言的博士论文打印稿交到我手上,这种担心才算完结。这篇论文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思虑周全,结构严谨;持论公允,有理有据;时有创见,颇具深度;文笔练达,从容不迫。最为可贵的是它的创见,许多观点新颖独到,但却非有意标新立异,而是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没有沾染时下追新骛奇的浮华学风,硬着头皮撑出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场面。一路读来,惊喜不断。比如导言中提出鲁迅思想中存在着一个“复古”的维面,往往为人所忽视,这对鲁迅思想研究不失为一种提醒。第一章当中对鲁迅文化思想的」总体概述,指出鲁迅文化思想的终极母题是中国民族的现代“新生”,进而把鲁迅的文化哲学、文化批判、文化战略连贯为一个内在统一的结构整体,对鲁迅文化思想的研究是一种深化。另外,关于先秦文化的“双重开端性”意义以及它在现代历史处境中的“再开端”的思辨,也不乏机趣。第二章当中对鲁迅神话学思想的梳理,对鲁迅《故事新编冲取材先秦神话的三个短篇的解读,很值得关注。第三章论述鲁迅与先秦思想的关系,是全文最有份量的部分。鲁迅对孔孟的批判早有人论及,本文的独到之处是将鲁迅批判孔孟的具体针对面—一指明,这种深入细微的探究,是不多见的。在论述鲁迅与老庄的关系时,正确地估量到鲁迅与老庄关系的复杂性,最精彩之处是揭示鲁迅对庄子思想自由境界的暗中汲取,同时又辨明庄子“情态自由”与鲁迅“意志自由”的根本区别。鲁迅对墨子的思想和人格都有强烈的认同和自觉的发扬。这个事实已为鲁迅学界所共知,但是究竟墨子的哪些具体思想为鲁迅所汲取?多数论者语焉不详。本文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它令人信服地证明:鲁迅之“诚爱”对应于墨子之“兼爱”,鲁迅之“抗强”对应于墨子之“非攻”,是汲取也是升华。最难把握的是鲁迅与韩非的关系,鲁迅很少提到韩非,他的思想中也看不出韩非思想观点的影响痕迹,然而鲁迅却曾明言中过韩非思想的“毒”,这该如何解释呢?本文没有轻易绕开这个问题,也没有敷衍了事,而是切切实实地追问韩非之“毒”究竟意味着什么。答案是新颖,也是可信的:鲁迅没有受到韩非具体思想观点的影响,但却受到韩非“明于知人心”的思想方式和雄辩犀利的文章风格的影响,此即韩非之“毒”的确切内涵。这是迄今对这个问题最有说服力的解答。本文的第四章论述鲁迅与先秦文学的关系,份量仅次于前一章。这一章里所揭示的鲁迅对先秦文学史的研究成果,鲁迅对庄子散文“师心使气”诗学境界和屈原“发愤抒情”传统的自觉发扬,以及先秦寓言的艺术思维原理在鲁迅创作中的表现,凡此种种,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有些论题是首次提出,前人不曾思及。本文的最后一章是对《故事新编》的解读。从先秦文化的角度切入《故事新编》研究,亦属首创,由此带来的结果也是富有启示性的。本文提出《故事新编》是对先秦文化的整体隐喻,其中关于《故事新编》三个人物谱系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是颇为精彩的。本文进而珠故事新编》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做了别出心裁的解释。关于《故事新编》的体裁归属问题,本文提出最恰切的名称应是“文化寓言小说”。关于“油滑”叙事和“古今杂读”问题,也都在新视角的观照下翻出了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