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生活时尚育儿/成长家庭教育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定 价:¥24.80

作 者: 梁龙 编著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妇幼/育儿

ISBN: 9787806996270 出版时间: 2006-05-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小16开 页数: 268 字数:  

内容简介

  我国早期教育家从教育实践中得出结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充满着学习欲望的人,把学习当作乐趣的人,才能保持着充沛而持久的学习,才能学有所获。然而,现代的孩子,他们有着优厚的学习条件,肩负着父母的希望,甚至是家庭的全部,但让父母头疼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孩子缺乏求知的兴趣和动力。求知的欲望人人都有,为什么现代社会孩子的求知欲望会变得如此的淡薄。难道真的是孩子出了毛病。我们看到,当孩子接触新事物的时候,都会有着强烈的兴趣;当孩子掌握某项技能的时候,都会充满着无限的自豪;当孩子初次上学的时候,都会对学习有着浓厚的求知欲。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对现在的许多孩子,都宛如潮水一般,来势凶猛,去似飙风。来得快,去得更快,就是家长们常说的“五分钟热情”。但家长们想过没有,孩子的热情,孩子的求知欲望为什么如此短暂,家长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古代王安石写了一个伤仲永的故事。一位可能是天生睿智的儿童——仲永对文学特别感兴趣,能够脱口成章,提笔写诗。对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奇才,父母却把他当作炫耀的资本,生财的手段,把孩子当作表演的工具,最终使其默默无闻,让后人扼腕叹息。然而,现代社会的“仲永”又何其少了!湖南湘北某县,有一少年叫严永明,8岁上中学,13岁便以高分考进大学,17岁又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20岁肄业回家,一事无成。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1983年出生的严永明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儿子的过人才智,极大地膨胀了母亲的理想。母爱从此像掘井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他的潜力。他的生活中,除了书本,没有伙伴,也没有玩具。当孩子想和正常的儿童一样,渴求自己的爱好时,却被母亲斥责为不务正业;儿子稍微不服,就被“武力”制服,丈夫干预也无济于事。当孩子学习的潜能被过早的消耗殆尽;当孩子不得不脱离父母而独立面对现实时,学习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集于他一身,使他无法面对现实,他唯一也是全部的欲望也彻底粉碎,成为了现代的“仲永”。因此,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成为孩子求知欲的扼杀者。而父母扼杀子女求知欲的动机却又偏偏就是想让孩子不停地按照他们方式上进、上进,再上进。但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往往却是得不偿失。那么,作父母的关键在于如何长久而稳定地帮助孩子保持持续性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首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气氛,萌发孩子的求知欲望。陈鹤琴先生说过:我们一定要帮助儿童张开眼睛,打开耳朵,挥动双手,使儿童能认识环境,以致创造环境。父母要充分重视相信孩子,帮助他们营造心理安全自由的环境,使他们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对孩子保持一种积极、鼓励、宽松和耐心的态度,作孩子学习欲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鼓励孩子每一点进步,允许他们失败,犯错误。达尔文和爱迪生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他们父母对孩子那种亲切和蔼的民主氛围是分不开的。 其次,创造求知的环境,唤醒孩子的求知欲。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社会出现“惊讶”、“疑问”,产生探索的兴趣。孩子从呱呱落地,他对周围环境是一个逐步的认知过程,一切事物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新奇的,并且随着活动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发展,孩子会主动接触他们不太懂的新事物,产生好奇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如果长久的处于一个相对独立和单调的环境,就会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惫。他们的好奇心和猎奇感就会逐渐消退。因此,父母要努力挖掘周围环境的教育资源,为他们提供大量的观察机会和观察对象,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唤醒其学习需要。例如,适当改变家庭的布置和装饰;带着孩子走入大自然的怀抱;与孩子一起浇浇花,种种草,做做各种小试验。通过孩子与环境的互动,唤醒其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再次,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珍视好奇心。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 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提问则是孩子求知欲发达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往往会提许多成年人看来是十分幼稚可笑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会发光?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这些看似平常不过的问题,但却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是求知欲望的具体表现。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应抱着积极欢迎的态度,要专心倾听,耐心解说,切不可对孩子的提问抱无所谓态度或露出厌烦的情绪,不仅对孩子的问题要热心,还应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富有趣味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其实,有些问题不必立即答复,有些问题父母也不一定能说得清楚。因此,不妨和孩子一起探索,寻找答案。这样既鼓励了孩子的求知欲,更培养了孩子的能力。最后,重视和参与孩子的各种活动,诱发求知欲望。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而游戏就是生活的模拟,孩子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既然孩子有着参加游戏和各种获得的本能,父母可以利用这个动机去诱导他。事实上,孩子参加他最喜爱的活动时,情绪愉快,注意力集中,大脑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产生好奇感,激发求知欲。但父母要善于选择和把握孩子参与游戏的程度。所谓过犹不及,过度沉溺于各种虚幻的游戏,反而会产生对现实社会的排斥心理。P002-005

作者简介

暂缺《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家长,应试教育的“帮凶”
求知欲望为何过早失去
谁导致孩子厌恶学校
孩子为何频频出走
孩子对父母为什么如此“狠毒”
学习与分数,谁比谁大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恩恩怨怨
教育手段能否替代教育方向第二章 标准化教育,家长,你让孩子变得平庸
孩子被谁关进了牢笼
一切为了孩子就是爱孩子吗
为何大部分孩子都是失败者
“精英”为什么变成“平常人”
孩子在学习中怎么变“笨”了
孩子为什么难以成才
孩子为何如此“平庸”第三章 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雷区”
学习学习再学习,对吗
“教训”难道就是教育
能够拿孩子“比较”吗
“好孩子”是“逼”出来的
“一事不成”是否终身无成
“听话”就是好孩子
“与众不同”为何受到冷落
“拔苗助长”能长多高第四章 孩子“营养”不良,谁的过错
全面教育,家长你知道吗
少年大学生为何黯淡无光
学习好什么都好
辅导班,天堂还是地狱
爱好为什么会变为偏好
特长是怎样跑得无影无踪的
生活越好,健全的孩子为何越少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否过时
智商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吗
情感教育有无必要第五章 孩子的缺陷是家长的“心血”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恶习是一天养成的
他人的尊严为何如此“轻视”
谁导致孩子的过度自我膨胀
早恋,家长你知道多少
家长的虚荣心,害了谁
代沟是失败的理由吗第六章 天赋“天折”在谁的手中
孩子的双眼为何视而不见
灵巧的双手怎会变得迟钝
异想天开为何消失得无影无踪
谁教会了孩子等待答案
规划自己,家长岂能袖手旁观
游戏和学习是两回事吗第七章 性格决定命运,家长,你知道吗?
谁扼杀了孩子的自信
小问题居然成为孩子的拦路虎
锲而不舍能否创造神话
谁让孩子如此自轻自贱
被束缚翅膀的孩子能长大吗
过程和结果谁更重要
父母,你知道浇灌花朵的最佳时节吗第八章 从家庭到社会,家长该做点什么
尝试为什么需要鼓励
谁让孩子失去了未来社会的名片
小觑集体生活只会耽误孩子
孩子学会关爱他人需要父母培育
如何让孩子相互欣赏
宽容他人需要父母的表率
合作为什么变得这么困难
甘为人梯离孩子远吗
谁让孩子只会“出风头”第九章 家长疏忽一时,孩子错过一生
谁让孩子失去信念和勇气
青少年“偏爱”暴力是谁的过错
任性和逆反心理是天生的吗
胆小怯弱是怎样形成的
物质补偿为何得到的是孩子的冷漠
“独生子女”为何难以独立
挫折为何难以战胜
孩子缺乏自制力谁的过错第十章 你会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吗
家长是否需要威信
家长和孩子的角色错位
谁是家庭文化污染的罪魁祸首
家规为什么成为一纸空文
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投资效益
父母冲突有什么权力让孩子买单
“隔代教育”失败是谁的错
父母的贫困不是溺爱孩子的理由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