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前言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raduateCandidateTest,GCT)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始于2003年,当时名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ME),考试适用范围为报考工程硕士的考生。2004年,适用范围增加了报考农业推广和兽医专业硕士的考生,考试名称去掉了“工程”二字。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2003版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同时考试适用范围又增加了报考风景园林硕士,以及高等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考生,考试名称改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考试属于综合素质型考试。考试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运用能力测试。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每部分为45分钟。考试试题均为客观选择题。清华大学出版社是国内最早出版GCT考前辅导用书的出版机构。2003年,我们出版了由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程》丛书,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逻辑共4册。2004年,在对考前辅导教程系列进行修订再版的基础上,又特别邀请教程系列的作者编写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与解析》系列,同样分为语文、数学、英语、逻辑4册,作为考前辅导教程的配套资料,供考生考前模拟训练之用。2005年,我们又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对考前辅导教程系列和模拟试题与解析系列进行了全面修订。多年来,我们一直同有关管理机构和学术研究组织紧密合作,伴随GCT考试走过诞生、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在深入研究GCT的发展趋势和广大在职考生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提高,清华版GCT考前辅导用书以其权威性、严谨性、全面性和实用性,给广大考生复习和备考提供了方便,赢得了广大考生的欢迎和信赖,成为广大考生考前复习、模拟训练的第一选择。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制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2006年版)》为依据,根据近几年考试命题的发展趋势,结合考生使用本套图书的反馈意见,以及作者在考试辅导课程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我们对上述8种考前辅导用书进行了细致的修订,推出了这套2006年版的GCT考前辅导用书。新版本反映了考试大纲的一些细微变化,同时更加贴近在职考生的实际需求,更加精确和细致。例如,为更便于考生复习,对《数学考前辅导教程》的篇幅进行了适当精简,删去一些较难或较繁的例题或典型例题,同时对一些比较边缘的知识点也做了相应的处理。根据新指南,对《语文模拟试题与解析》中阅读理解部分的结构进行了调整,适当降低了难度,等等。同时,我们还最新组织编写了《英语核心词汇精解》和《综合模拟试卷》两本书,以供考生深入复习和临考前进行实战模拟。相信新版的图书一定会为考生备考提供更大的帮助。为满足考生备考的深入需求,清华在线(www.qinghuaonline.com)开通了由本系列图书作者主讲的“新大纲辅导网络课程”,同时还将在全国部分城市开展面授串讲活动(需交费购买或参加)。读者可以登陆清华在线的“GCT购书赠课专区”,输入密码tup,获得清华在线为本套丛书的用户特别提供的部分免费资料,包括语文(百科知识串讲)、GCT英语词汇精讲、部分高校历年录取分数线等三项内容。此外,集齐4份本“出版说明”,还可以以优惠价格参加串讲活动。详情可登陆清华在线查询。欢迎广大读者选用本系列图书,祝大家考试成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说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该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在于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通过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已批准205个培养单位,涉及到40个工程领域,共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28.9万余人,累计授予工程硕士学位5万余人。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按照党的“十六”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考试办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相适应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而且还是坚持教育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实践,因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决定,自2003年起报考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需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入学资格考试,接受综合素质的测试。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CandidateTest,简称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和外语运用能力测试。GCT试题知识面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门类。试题重点考核考生综合能力水平和反应速度。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不断完善,考试的适用范围也逐步扩展到工程硕士以外的一些领域。为配合考试办法的改革,从2003年起,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特委托清华大学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制定的考试指南的要求和精神,组织编写了这套《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程》丛书,以帮助考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考试内容,提高应试水平。此后,丛书每年都改版一次,以及时反映考试大纲的变化,不断提高整体质量。2006年,我们根据《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2006年版)》再次对丛书进行了改版修订。这套丛书考虑了应试人员的不同专业背景,侧重应试人员逻辑思维能力,阅读、表达及运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与基本运算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本丛书包含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并附有模拟题和题解,帮助应试人员自我训练和自我检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本丛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本丛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各位编委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向所有为本书的编写、修改和出版做出过贡献的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作为考试辅导教材,本丛书力求简明扼要,准确反映考试指南的要求。但由于组织者的经验和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改进工作。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6年4月语文考前辅导教程总序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程本书是为帮助报考全国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了解、熟悉GCT考试科目“语言表达能力测试”的内容、范围和特点而编写的复习参考资料。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以国务院学位办《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为依据,同时参照了2003—200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试卷,使我们的复习尽量贴近GCT考试的实际。GCT考试是2003年新增加的一种考试,“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是它的四个考试科目之一。和其他考试中的语文科目相比,GCT考试的“语言表达能力测试”具有范围广、题量大、综合性强等特点。关于GCT考试的“语言表达能力测试”的考查范围,国务院学位办《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中指出:“本部分的知识背景涉及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在测试考生知识面宽广程度的基础上,注重对考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方法的测试,注重对考生获取知识和表达能力的测试。”一张语文试卷,要涉及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三个方面十几个门类的知识,考查范围不可谓不广,这是其他考试所不具备的。这也给我们的复习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因为我们知道,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对其中任何一个领域要想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都可能要花费毕生的精力。但是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样题,就会发现,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有些题目虽然涉及到其他学科,但考查的角度还是语文,也正如《考试指南》所说的那样:“旨在以语文为工具,测试考生基于知识积累的语言表达能力。”说白了,还是要通过科学知识检验考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语文程度较高,对科学知识概念的理解能力就会比较强,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准确,实际上,语文能力的考查,才是本学科考查的重点。前言语文考前辅导教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程但是,样题和几年来的试题毕竟包含了相当比例的其他学科题目。那么,在复习中对于这些知识又如何把握呢?《考试指南》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前两条又明确规定了:“(1)识记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常识;(2)了解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常用术语和表达形式,以及新成果和新术语。”这两条实际是对我们复习的一个重要提示:本科目涉及的科学知识应该是“常识”性的,也就是各门学科的“常用术语和表达形式”。从表达能力的第三条要求看,本科目考查的重点也主要是上述学科中的“一般原理”,这些,应该是平时学习积累的结果,而不是靠短时间的突击获得的。对这些内容,考生应该做到既“识记”,又“了解”。“识记”,是能够记住;了解,则是能够掌握。所以,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设置了语文知识和综合知识两个章节,选取了一些相关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要点,编写了一些练习,力求通过这些练习,唤起考生对以前掌握的此类知识的回忆,使已经淡漠的印象清晰化,原来含糊的知识明确化,以这些学科要点为触类旁通的基点,以勾起考生相关的回忆和联想。我们希望,各位考生能够从这些复习测试参考题中,对考试涉及的“知识积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掌握自然科学、军事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基本概念方面,能够下一定的工夫,打下较好的基础。当然,要想在一本复习参考资料中把所有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都搜罗无遗,是根本不可能的。从《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以及近几年的试题来看,也可以说是根本就没有这种必要,因为本科目的考试虽然也要测试“知识宽广度”,但注重的还是“对考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方法”与“考生获取知识和表达能力”的测试。也就是说,在以上诸多学科中,具备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概念是必需的,但也不必过分地去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说到题量大,一份试卷七八千字,三道大题五十道小题,光是阅读的文字就有四五段,题量之大,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我们对知识掌握要熟练,有些题甚至应该不假思索,就能找出答案。用《考试指南》中的话说,这样设题的目的,在于检测考生“在知识宽广度基础上的思维敏捷度”。“思维敏捷度”要以知识的准确性为基础,因此,通过练习,对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要力求达到准确熟练。至于综合性,我们只要认真研究样题,就可以发现,GCT考试的“语言表达能力测试”不仅整份试卷涉及到了诸多学科知识,而且往往一道题就会综合考查几个学科的知识。而它归根结底要考查的,还是运用语文工具,解决相关学科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注重语法、逻辑关系。在阅读部分,我们选取了几十篇各种类型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了自然科学、人文及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这也足以体现“语言表达能力测试”的综合性),同时,在每篇文章的后面设置了不同类型的选择题,这些选择题,对提高考生的概括、归纳意识,对训练考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都有相当的帮助。应该说明的是,有针对性地复习是很有必要的,但并非是万能的。古人云:“欲速则不达。”针对性复习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显著提高考生在某些特定方面的语文能力,但很难全面提升考生的语文整体水平。要想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最可靠的办法,其实也就是最笨的办法,那就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从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入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在本书的“语文知识”部分,我们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汉字辨识、词语辨析、语法练习等类型的题目,供考生复习语文基础知识。耐心、细致地做好这部分的复习,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必定会有实质性的收获,因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已经包括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复习的过程,既是应试的准备过程,也应该是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素质和修养的过程。应试的准备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人生眼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我们相信,只有立足于目前,同时也着眼于长远,才能真正得到丰盛的收获。当然,GCT考试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可资借鉴的东西太少,同时,由于时间较紧,参加编写的各位老师又都各有自己的工作,再加上本人知识、经验所限,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我们会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傅道彬先生的热情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军事学博士郭大方先生在百忙之中鼎力相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贾晓明、王武英、赵礼廉、党志宏、张瑞霞等老师。编者2006年5月于清华园修订说明GCT考试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经过三年来的教学实践,在认真研究前三年《考试指南》和试题的基础上,我们对本书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本次修订意在突出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都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从结构上说,本次修订取消了原来的“文史知识”部分,把其中内容分别归入“语文知识”和“综合知识”中,这样更符合GCT考试内容的实际。从内容上说,我们在每一部分都增加了“考点解说”、“试题例析”和“复习指导”,力求使读者了解GCT考试语文学科考什么,怎么考。每个知识点后面编选了相当数量的“精要训练”题,并在后面附有答案和解析,以便于读者的自我检测。另外,本次修订在附录中增加了常见易混易错字音字形的内容,以及古今文学文体常识,以供复习时参考。根据2005年试题的特点,我们对阅读理解题也作了较大的改动,把原来的50篇阅读文章压缩为40篇,每篇试题数由原来的四道题增加为五道题,使阅读更贴近考试的实际。阅读材料大致按照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两块相对集中编排,更有利于读者集中练习,增强语感,提高解题速度。对答案的解说,尽量体现阅读思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练习,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参照近三年GCT考试的语文试卷,我们对仿真试卷也进行了修订,从试题内容到难易程度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之更接近于考试实际,便于读者对自己复习情况作一个全面的检测。在试卷后面附有参考答案及解说,使读者在自我检测过程中,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知识缺陷,进一步查漏补缺。为了使读者对GCT考试语文试题考查内容、形式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对复习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对2003年的语文试卷作了评析,作为附录,附在书后。与本书配套的《模拟试题集》也作了相应的修订。在本书修订过程中,得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傅道彬先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军事学博士郭大方先生多方面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参加此次修订的,除了原编写者外,还有特级教师颜家珍和劳国勤、陈晓秋、张凤英、孙长泉等老师。王武镝2006年5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