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工具书标准规范电路基础(第2版)

电路基础(第2版)

电路基础(第2版)

定 价:¥18.50

作 者: 崔金辉 主编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中等专业学校教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
标 签: 暂缺

ISBN: 9787505399402 出版时间: 2005-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小16开 页数: 224 字数: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目录本书在2000年版同名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写,教学时数为150学时。全书共分10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电容和电感,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非正弦周期性电路,互感和理想变压器,谐振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的分析,双端口网络与滤波器,传输线。重新编写后的本书更加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阐述,注重联系工程实际,突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适度性,难度明显减小,删除了不必要的推导与计算。本书例题丰富,各章有小结与习题,便于教学与自学。本书可作为中专、中职学校电子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再版前言《电路基础》是中职学校电子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本教材包括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根据中职教学的实际需要,增加了无线电技术基础的基本知识,精选了各部分内容,注意联系工程实际,使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知识及分析电路、计算电路参数的基本方法,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本教材系按照全国电子技术编委会编审规划的要求重新编写。第1版教材自2000年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爱,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我们根据读者的意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材内容,简化计算推导过程,保证理论知识的阐述更加准确、明了,力求使教材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本书由本溪电子工业学校崔金辉(第6,7,9,10章)、张平(第3,4,5,8章)、崔玉梅(第1,2章)编写,并由崔金辉任主编。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王锦任主审。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3年12月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1.1电路和电路模型1.1.1电路的一般概念1.1.2电路模型1.1.3单位制1.2电流与电压的参考方向1.2.1电流的参考方向1.2.2电压的参考方向1.3电阻元件和欧姆定律1.3.1电阻与电阻元件1.3.2电导1.3.3欧姆定律1.4独立电源与受控源1.4.1电压源及其表示法1.4.2电流源及其表示法1.4.3电源模型的等效互换1.4.4受控源1.5电功率与电能1.5.1电功率1.5.2电阻元件的功率1.5.3电能1.6基尔霍夫定律1.6.1电路的结构1.6.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1.6.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1.7电路中各点电位的分析1.7.1电路中电位的概念1.7.2电路中各点电位的分析与计算1.7.3等电位点(同电位)1.7.4电路的简化画法本章小结习题1第2章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2.1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2.1.l电阻的串联及分压2.1.2电阻的并联及分流2.1.3电阻的混联2.2电阻的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互换2.2.1电阻的星形连接与电阻的三角形连接2.2.2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等效互换公式2.3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2.3.1戴维南定理2.3.2应用戴维南定理解题的方法与步骤2.3.3戴维南等效电路参数的测定2.3.4诺顿定理2.4节点电压法2.4.1节点电压法2.4.2弥尔曼定理2.5叠加定理2.5.1叠加定理2.5.2叠加定理的重要性2.6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本章小结习题2第3章电容和电感3.1电容元件3.1.1电容和电容元件3.1.2电容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3.1.3电容器中的电场能量3.2电容器的并联、串联和混联3.2.1电容器的并联3.2.2电容器的串联3.2.3电容器的混联3.3电磁感应定律3.3.1法拉第定律3.3.2楞次定律3.3.3电磁感应定律3.4电感元件3.4.1自感现象和电感3.4.2电感元件上电压与电流关系3.4.3电感线圈的磁场能量本章小结习题3第4章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4.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4.1.1正弦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4.1.2正弦量的三要素4.1.3同频正弦量的相位差4.2正弦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值4.2.1周期性交流电的有效值4.2.2正弦量的平均值4.3复数概念4.3.1复数的4种表示形式4.3.2复数的四则运算4.3.3旋转因子4.4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4.4.1正弦量的表示法4.4.2两个同频正弦量之和4.5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阻元件4.5.1电阻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4.5.2电阻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4.5.3电阻元件的功率4.6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感元件4.6.1电感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4.6.2电感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4.6.3电感元件的功率4.6.4电感元件中储存的磁场能量4.7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容元件4.7.1电容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4.7.2电容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4.7.3电容元件的功率4.7.4电容元件中储存的电场能量4.8RLC串联电路的分析4.8.1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4.8.2用相量法分析RLC串联电路4.9阻抗的串联与并联4.9.1复阻抗串联电路4.9.2复阻抗并联电路4.9.3导纳法分析并联电路4.10用相量法分析复杂交流电路4.10.1节点电压法4.10.2戴维南定理4.11功率因数的提高4.11.1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4.11.2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4.12正弦交流电路的阻抗匹配4.12.1负载的电阻和电抗均可调4.12.2负载的阻抗模可调而阻抗角不变4.13三相交流电源4.13.1对称三相电源4.13.2对称三相电源的连接4.14三相电路的分析4.14.1负载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特点4.14.2不对称三相负载的分析4.14.3三相电路的功率本章小结习题4第5章非正弦周期性电路5.1非正弦周期量5.1.1非正弦周期波的分解5.1.2常见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5.1.3非正弦周期波的有效值5.2非正弦周期性信号的频谱5.2.1频谱的概念5.2.2频谱的特点5.3线性非正弦周期性电流电路和计算5.4非正弦周期性电流电路的功率本章小结习题5第6章互感和理想变压器6.1互感现象与同名端6.1.1互感现象6.1.2互感电压6.1.3同名端6.2互感线圈的串联6.3互感消去法6.3.1互感线圈的并联6.3.2互感消去法6.4空心变压器6.4.1空心变压器的组成6.4.2空心变压器的等效电路6.5理想变压器6.5.1理想变压器的概念6.5.2理想变压器的变压比6.5.3理想变压器的电流比6.5.4理想变压器的阻抗变换本章小结习题6第7章谐振电路7.1概述7.1.1谐振电路的作用7.1.2谐振电路的组成7.2串联谐振电路7.2.1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现象7.2.2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7.2.3串联谐振电路的选频特性指标7.3并联谐振电路7.3.1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现象7.3.2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及选频指标7.4复杂并联谐振电路7.4.1复杂并联谐振的形式7.4.2双电感并联谐振电路7.4.3双电容并联谐振电路7.5耦合谐振电路7.5.1耦合谐振电路的种类7.5.2耦合谐振电路的等效7.5.3互感耦合双调谐电路的次级电流频率特性7.5.4互感耦合电路的通频带本章小结习题7第8章线性动态电路的分析8.1换路定律8.1.1过渡过程的概念8.1.2换路定律8.1.3线性动态电路初始值的计算8.2R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8.2.1零输入时的电压和电流8.2.2时间常数8.2.3能量关系8.3直流激励下RC串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8.3.1零状态时的电压和电流8.3.2电容中储存的电场能量8.3.3RC串联电路过渡过程的应用8.4RL串联电路的动态分析8.4.1RL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8.4.2直流激励下RL串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8.4.3电感中储存的磁场能量8.5一阶电路的全响应及三要素法8.5.1一阶电路的全响应8.5.2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本章小结习题8第9章双端口网络与滤波器9.1双端口网络的概述9.1.1双端口网络的概念9.1.2互易定理9.2双端口网络的基本方程和参数9.2.1阻抗方程与Z参数9.2.2导纳方程与Y参数9.3网络的传输函数与传输常数9.3.1网络的传输函数9.3.2传输常数9.4滤波器9.4.1滤波器的基本概念9.4.2滤波器的种类9.4.3滤波器的特性阻抗和传通条件9.5其他类型的滤波器9.5.1晶体滤波器9.5.2陶瓷滤波器9.5.3声表面波滤波器(SAWF)本章小结习题9第10章传输线10.1传输线的概念10.2均匀传输线上波的传送10.3终端开路、短路的无损耗线10.3.1终端短路的无损耗线10.3.2终端开路的无损耗线10.3.3反射系数、驻波系数和行波系数10.4传输线的应用10.4.1四分之一波长开路线作半波振子天线10.4.2传输线用做谐振电路10.4.3传输线用做阻抗变换器本章小结习题10

作者简介

暂缺《电路基础(第2版)》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 电路的一般概念
1.1.2 电路模型
1.1.3 单位制
1.2 电流与电压的参考方向
1.2.1 电流的参考方向
1.2.2 电压的参考方向
1.3 电阻元件和欧姆定律
1.3.1 电阻与电阻元件
1.3.2 电导
1.3.3 欧姆定律
1.4 独立电源与受控源
1.4.1 电压源及其表示法
1.4.2 电流源及其表示法
1.4.3 电源模型的等效互换
1.4.4 受控源
1.5 电功率与电能
1.5.1 电功率
1.5.2 电阻元件的功率
1.5.3 电能
1.6 基尔霍夫定律
1.6.1 电路的结构
1.6.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6.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7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分析
1.7.1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
1.7.2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分析与计算
1.7.3 等电位点(同电位)
1.7.4 电路的简化画法
本章小结
习题1
第2章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
2.1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2.1.l 电阻的串联及分压
2.1.2 电阻的并联及分流
2.1.3 电阻的混联
2.2 电阻的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互换
2.2.1 电阻的星形连接与电阻的三角形连接
2.2.2 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等效互换公式
2.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2.3.1 戴维南定理
2.3.2 应用戴维南定理解题的方法与步骤
2.3.3 戴维南等效电路参数的测定
2.3.4 诺顿定理
2.4 节点电压法
2.4.1 节点电压法
2.4.2 弥尔曼定理
2.5 叠加定理
2.5.1 叠加定理
2.5.2 叠加定理的重要性
2.6 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本章小结
习题2
第3章 电容和电感
3.1 电容元件
3.1.1 电容和电容元件
3.1.2 电容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3.1.3 电容器中的电场能量
3.2 电容器的并联、串联和混联
3.2.1 电容器的并联
3.2.2 电容器的串联
3.2.3 电容器的混联
3.3 电磁感应定律
3.3.1 法拉第定律
3.3.2 楞次定律
3.3.3 电磁感应定律
3.4 电感元件
3.4.1 自感现象和电感
3.4.2 电感元件上电压与电流关系
3.4.3 电感线圈的磁场能量
本章小结
习题3
第4章 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4.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4.1.1 正弦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4.1.2 正弦量的三要素
4.1.3 同频正弦量的相位差
4.2 正弦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值
4.2.1 周期性交流电的有效值
4.2.2 正弦量的平均值
4.3 复数概念
4.3.1 复数的4种表示形式
4.3.2 复数的四则运算
4.3.3 旋转因子
4.4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4.4.1 正弦量的表示法
4.4.2 两个同频正弦量之和
4.5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阻元件
4.5.1 电阻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4.5.2 电阻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
4.5.3 电阻元件的功率
4.6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感元件
4.6.1 电感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4.6.2 电感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
4.6.3 电感元件的功率
4.6.4 电感元件中储存的磁场能量
4.7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容元件
4.7.1 电容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4.7.2 电容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
4.7.3 电容元件的功率
4.7.4 电容元件中储存的电场能量
4.8 RLC串联电路的分析
4.8.1 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
4.8.2 用相量法分析RLC串联电路
4.9 阻抗的串联与并联
4.9.1 复阻抗串联电路
4.9.2 复阻抗并联电路
4.9.3 导纳法分析并联电路
4.10 用相量法分析复杂交流电路
4.10.1 节点电压法
4.10.2 戴维南定理
4.11 功率因数的提高
4.11.1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4.11.2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4.12 正弦交流电路的阻抗匹配
4.12.1 负载的电阻和电抗均可调
4.12.2 负载的阻抗模可调而阻抗角不变
4.13 三相交流电源
4.13.1 对称三相电源
4.13.2 对称三相电源的连接
4.14 三相电路的分析
4.14.1 负载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特点
4.14.2 不对称三相负载的分析
4.14.3 三相电路的功率
本章小结
习题4
第5章 非正弦周期性电路
5.1 非正弦周期量
5.1.1 非正弦周期波的分解
5.1.2 常见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
5.1.3 非正弦周期波的有效值
5.2 非正弦周期性信号的频谱
5.2.1 频谱的概念
5.2.2 频谱的特点
5.3 线性非正弦周期性电流电路和计算
5.4 非正弦周期性电流电路的功率
本章小结
习题5
第6章 互感和理想变压器
6.1 互感现象与同名端
6.1.1 互感现象
6.1.2 互感电压
6.1.3 同名端
6.2 互感线圈的串联
6.3 互感消去法
6.3.1 互感线圈的并联
6.3.2 互感消去法
6.4 空心变压器
6.4.1 空心变压器的组成
6.4.2 空心变压器的等效电路
6.5 理想变压器
6.5.1 理想变压器的概念
6.5.2 理想变压器的变压比
6.5.3 理想变压器的电流比
6.5.4 理想变压器的阻抗变换
本章小结
习题6
第7章 谐振电路
7.1 概述
7.1.1 谐振电路的作用
7.1.2 谐振电路的组成
7.2 串联谐振电路
7.2.1 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现象
7.2.2 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7.2.3 串联谐振电路的选频特性指标
7.3 并联谐振电路
7.3.1 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现象
7.3.2 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及选频指标
7.4 复杂并联谐振电路
7.4.1 复杂并联谐振的形式
7.4.2 双电感并联谐振电路
7.4.3 双电容并联谐振电路
7.5 耦合谐振电路
7.5.1 耦合谐振电路的种类
7.5.2 耦合谐振电路的等效
7.5.3 互感耦合双调谐电路的次级电流频率特性
7.5.4 互感耦合电路的通频带
本章小结
习题7
第8章 线性动态电路的分析
8.1 换路定律
8.1.1 过渡过程的概念
8.1.2 换路定律
8.1.3 线性动态电路初始值的计算
8.2 R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2.1 零输入时的电压和电流
8.2.2 时间常数
8.2.3 能量关系
8.3 直流激励下RC串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8.3.1 零状态时的电压和电流
8.3.2 电容中储存的电场能量
8.3.3 RC串联电路过渡过程的应用
8.4 RL串联电路的动态分析
8.4.1 RL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4.2 直流激励下RL串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8.4.3 电感中储存的磁场能量
8.5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及三要素法
8.5.1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8.5.2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本章小结
习题8
第9章 双端口网络与滤波器
9.1 双端口网络的概述
9.1.1 双端口网络的概念
9.1.2 互易定理
9.2 双端口网络的基本方程和参数
9.2.1 阻抗方程与Z参数
9.2.2 导纳方程与Y参数
9.3 网络的传输函数与传输常数
9.3.1 网络的传输函数
9.3.2 传输常数
9.4 滤波器
9.4.1 滤波器的基本概念
9.4.2 滤波器的种类
9.4.3 滤波器的特性阻抗和传通条件
9.5 其他类型的滤波器
9.5.1 晶体滤波器
9.5.2 陶瓷滤波器
9.5.3 声表面波滤波器(SAWF)
本章小结
习题9
第10章 传输线
10.1 传输线的概念
10.2 均匀传输线上波的传送
10.3 终端开路、短路的无损耗线
10.3.1 终端短路的无损耗线
10.3.2 终端开路的无损耗线
10.3.3 反射系数、驻波系数和行波系数
10.4 传输线的应用
10.4.1 四分之一波长开路线作半波振子天线
10.4.2 传输线用做谐振电路
10.4.3 传输线用做阻抗变换器
本章小结
习题10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