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内科学钩端螺旋体病学

钩端螺旋体病学

钩端螺旋体病学

定 价:¥82.00

作 者: 严杰 等主编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基础医学

ISBN: 9787117073080 出版时间: 2006-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小16开 页数: 547 字数:  

内容简介

  《钩端螺旋体病学》第1版和第2版分别于1982年和1992年问世,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时国内外钩端螺旋体病研究的最新成就,同时反映了我国防治钩端螺旋体病的经验,阐明了我国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点和规律,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出版后受到我国广大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工作者的欢迎,被同行誉为我国钩端螺旋体病的经典著作,也被国际上许多国家(如前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澳大利亚)列为国际展览图书书目,在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和实验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第2版收集的资料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后,国内外又有许多有关钩端螺旋体病研究的新成就,补充介绍这些研究新进展,对于更为深入地认识钩端螺旋体病、提高防治钩端螺旋体病的水平很有必要,这也是本书再版的目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整体水平的飞速提高,我国科学家在钩端螺旋体病相关领域中也作出了令世界瞩目的高水平成果,其中以钩端螺旋体病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钩端螺旋体多价外膜疫苗上市为主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显著下降,暴发流行也较少见。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水后,极为罕见地由国务院直接立项,对沿长江6省、直辖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状况及紧急预防措施进行了研究,以确保大灾后无大疫。如此大规模的钩端螺旋体病专项调查,是其它国家难以做到的。该项目历时3年余,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认为,钩端螺旋体病的大流行不能简单地与洪涝灾害相关联,也与洪涝灾害发生季节、持续时间、传染源带菌率高低、不同地区自然宿主及优势流行血清群型的更迭、人群免疫水平,以及社会经济水平、卫生状况、有无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等有关。例如,由于我国农村广泛推行牲猪圈养,猪作为钩端螺旋体在家畜中主要自然宿主的地位明显下降,耕牛在钩端螺旋体病传播中的作用明显增加。黑线姬鼠仍然是野生动物中最为主要的钩端螺旋体宿主,但在湖南省,东方田鼠已成为钩端螺旋体主要宿主之一,也发现褐家鼠可携带钩端螺旋体。发现了新的问号钩端螺旋体血清型(赛罗群沅江型),以及一些地区优势流行的黄疸出血群更迭为赛罗群棉兰型、黄疸出血群流行区域北移(南黄北移)等情况。目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地区高危人群疫苗接种率基本为零,人群中抗体水平明显下降。因此,我国已存在发生大规模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值得关注。近年来,钩端螺旋体的分类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往沿用的血清学分类法,在国外正逐渐被基因分类法所替代。血清学分类法和基因分类法的分类结果有较大差异,但目前一些研究结果证实,不同问号钩端螺旋体菌株的代谢、毒力、抗原等方面的特征和特点,与基因分类法更为吻合。由我国科学家首先完成的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发表于2003年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次年《Journal of Bacteriology》发表了国外学者完成的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哥本哈根型Fiocruz L1-130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问号钩端螺旋体全基因组序列的确定,为从基因及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钩端螺旋体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述独立的两次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均显示,钩端螺旋体有大、小两条染色体,这与绝大多数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颇为不同,也为确立钩端螺旋体在进化上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的生物学地位提供了重要依据。问号钩端螺旋体致病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问号钩端螺旋体以菌体一端或两端可粘附不同的宿主细胞,并主要以内吞的方式侵入细胞,导致感染细胞或凋亡或坏死,死亡细胞出现特征性的线粒体气球样变和胞浆空泡化。一些溶血素如SphH被证实为细胞膜成孔毒素,鞘磷脂酶C(PLC)可在问号钩端螺旋体侵入宿主细胞及感染细胞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问号钩端螺旋体膜蛋白具有粘附因子的作用,宿主细胞纤维连接蛋白及补体C3受体有可能是问号钩端螺旋体粘附的受体。一些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或外膜脂蛋白被证实是属特异性抗原,其抗体具有广泛的交叉免疫凝集作用,并在钩端螺旋体感染动物模型中初步证实了一些属特异性抗原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此类抗原的确定,将使研制钩端螺旋体属特异性基因工程疫苗成为可能。我国学者研制的多价钩端螺旋体外膜疫苗,是国际上第1个钩端螺旋体亚单位疫苗,经现场考核,该疫苗有免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目前已获准生产并正式上市。一些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分子杂交、PCR、脉冲场电泳等,在钩端螺旋体实验室诊断和分类中开始推广应用,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钩端螺旋体病诊断和菌株分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此外,基于TR/Patoc I属特异性抗原的简便、快速的玻片凝集试验和酶免疫试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本书作为我国钩端螺旋体病学经典专著为宗旨,我们阅读了大量国内外钩端螺旋体病最新研究资料,对该书第2版各章节进行了适当的增删,为了使本书能反映钩端螺旋体病研究历史和发展过程,仍然保留了以往相当部分的内容。尽管本书编委会汇集了几乎国内所有的钩端螺旋体病学专家,并以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修订,但由于时间、学识、观点等的限制,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偏颇甚至谬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教。我们由衷地希望,《钩端螺旋体病学》第3版的出版,将有效地促进我国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和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

暂缺《钩端螺旋体病学》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现及流行简史
 第一节 发现简史及地理分布
  一、亚洲
  二、大洋洲
  三、欧洲
  四、非洲
  五、美洲
 第二节 我国发现简史和流行情况  
第二章 病原学
 第一节 分类
  一、血清学分类
  二、基因分类
  三、问号钩端螺旋体和双曲钩端螺旋体的鉴别
 第二节 形态学
  一、形态、超微结构及结构成分的免疫化学
  二、钩端螺旋体L型
  三、染色
  四、基因组学
 第三节 生理学
  一、培养
  二、营养要求
  三、新陈代谢
 四、理化与生物因素对钩端螺旋体的影响及其在外界的生存力
 第四节 钩端螺旋体抗原种类及构造
  一、钩端螺旋体抗原种类
  二、群、型分类抗原
  三、钩端螺旋体与其他微生物间的抗原关联
 第五节 变异性
第三章 基因组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功能基因
  一、与LPS合成与装配相关的基因
  二、与粘附、侵袭相关的基因
  三、鞭毛相关基因
  四、与趋化相关的基因
  五、外膜蛋白相关基因
  六、与分泌相关的基因
  七、溶血素相关基因
  八、与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P姒H)相关的基因
第四章 流行病学
 第一节 带菌动物储存宿主
  一、带菌动物种类
  二、各种动物感染情况
 第二节 带菌及排菌
  一、带菌
  二、带菌率及其影响因素  
  三、排菌
  四、带菌率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第三节 自然界存活能力
  一、在水中的存活能力
  二、影响钩体在水中存活的因素
  三、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
  四、在尿、乳和组织中的存活时间
 第四节 自然界的传播
  一、在动物间的循环规律  
  二、人感染钩体的途径
 第五节 宿主动物和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
  一、小动物的传播意义
  二、大动物(猪、牛、羊、犬等)的传播意义
  三、节 肢动物的传播意义
  四、蛙类的传播意义
  五、蛇类和蜥蜴的传播意义
  六、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
 第六节 流行特征  
  一、流行形式
  二、流行菌群
  三、流行季节
  四、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
  五、影响流行特征的因素
第五章 实验诊断
 第一节 早期快速诊断方法的探讨
  一、标本采集
  二、直接和差速离心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
  三、改良镀银染色法
  四、反向被动血凝试验
  五、免疫荧光检查法
  六、免疫酶染色法
  七、免疫金银染色法
  八、改良Blenden染色法
  九、耐热Patoc I抗原玻片凝集试验
  十、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十一、放射检测法
  十二、分子杂交试验
  十三、DNA基因扩增技术
  十四、其他方法
 第二节 分离培养
  一、病人血液培养
  二、病人尿液培养
  三、病人其他检材的培养
  四、动物脏器培养
  五、动物尿液培养
  六、从疫水和土壤中分离菌体
  七、自两群混合感染材料中分离各群菌体
  八、菌体受杂菌污染材料的纯化
 第三节 动物实验法
  一、敏感动物的选择
  二、动物接种和观察
 第四节 血清学试验
  一、标本采集
  二、试验方法
第六章 病理学
 第一节 病理概述
  一、中医记载
  二、Weil病的由来
  三、病原体的发现
  四、病程分期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
  一、肺出血
  二、赫氏反应
  三、急性肾衰竭
  四、钩体病黄疸
  五、钩体病性休克
 第三节 病理解剖学
  一、钩体病无黄疸肺弥漫性出血
  二、黄疸出血型钩体病(weil病)尸检病案
 第四节 实验病理学
  一、钩体病肺大出血(PDH)豚鼠实验模型的建立
  二、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临终口鼻涌血的实验研究
  三、钩体在豚鼠肺弥漫性出血模型肝、肾、心等组织分布的电镜观察
  四、致病性钩体粘附于宿主细胞的研究
  五、钩体病出血机制的研究??豚鼠肝出血现象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六、问号钩体糖脂蛋白诱导外周血液单核细胞的激活、TNF-a和IL-10分泌的动态变化
第七章 临床学
 第一节 临床分期与分型
  一、临床分期
  二、临床分型
 第二节 流感伤寒型的诊断和治疗
  一、概念和发病情况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疗
 第三节 肺弥漫性出血型的诊断和治疗
  一、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的由来
  二、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的临床病程分期
  三、引起肺弥漫性出血的钩体菌群的确定
  四、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的临床表现
  五、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的诊断
  六、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的治疗和抢救
 第四节 黄疸出血型(黄疸型)的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疗
 第五节 脑膜脑炎型的诊断和治疗  
  一、概念和发病情况
  二、临床特征
  三、脑脊液的变化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六节 肾型的诊断和治疗
  一、概念和发病情况
  二、临床特征与病情分度
  三、尿液常规检测和血液生化变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七节 眼并发症
  一、巩膜外层炎
  二、视网膜出血
  三、中心性视网膜病变
  四、视盘炎和球后视神经炎
  五、玻璃体浑浊
  六、葡萄膜炎
 第八节 神经系统并发症  
  一、临床诊断与治疗
  二、脑动脉炎脑血管造影的变化
 第九节 中医中药治疗  
  一、分型辨证施治
  二、效方、单味中药及制剂
  三、钩端螺旋体病后发脑动脉炎的治疗
第八章 免疫学
第一节 天然免疫
  一、补体
  二、吞噬细胞
  三、细胞因子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三、抗原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
 第四节 感染的耐受  
  一、宿主与血清型特异性的关系
  二、年龄相关的耐受
第九章 预防措施
 第一节 消灭和控制传染源
  一、灭鼠
  二、猪的管理
  三、牛的管理
  四、犬的管理
 第二节 切断传播途径
 一、改造疫源地
  二、兴修水利,两管五改
  三、杀灭水和土中钩体
  四、搞好环境卫生
 第三节 预防接种
  一、人用疫苗
  二、家畜菌苗
  三、菌苗免疫程序
  四、菌苗的使用
 第四节 个人防护
第十章 疫苗
第一节 分类与简史
  一、分类
  二、简史
 第二节 培养基  
  一、血清培养基
  二、疫苗生产用培养基
  三、综合和半综合培养基疫苗的应用与预防效果
 第三节 生产用菌种的筛选、保存与管理
  一、筛选
  二、生产用菌株的保存与管理
 第四节 制造、检定与使用
  一、制造
  二、检定
  三、使用
 第五节 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  
  一、纯化疫苗
  二、减毒活疫苗
  三、基因工程疫苗
 第六节 我国钩体疫苗的生产与使用特点及其展望
  一、生产与使用特点
  二、问题与展望
第十一章 菌种的鉴定和保管
 第一节 发展简史
  一、血清学分类简史
  二、分子生物学分类简史
 第二节 血清群的检定
  一、凝集试验
  二、分群血清
  三、分群方法
 第三节 血清型的检定  
  一、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分型法
  二、因子血清分型法
  三、单克隆抗体分型法
  四、联合分型法
  五、血清变种的检定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的分型检定
  一、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法
  二、rRNA基因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法
  三、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分析法
 第五节 菌种的筛选、保存和管理  
  一、菌种的筛选
  二、菌种的保存
  三、菌种的管理
第十二章 家畜钩端螺旋体病
 第一节 猪钩端螺旋体病
  一、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防措施
第二节 牛钩端螺旋体病
  一、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防措施
 第三节 犬钩端螺旋体病
  一、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防措施
 第四节 马钩端螺旋体病
  一、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治疗、控制和预防传染和扩散
 第五节 羊(绵羊和山羊)钩端螺旋体病
  一、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控制、预防传染和扩散
 第六节 猫钩端螺旋体病
 第七节 非人灵长类动物钩端螺旋体病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