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海洋化学进展

海洋化学进展

海洋化学进展

定 价:¥68.00

作 者: 张正斌,刘莲生 编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化学进展丛书
标 签: 湖泊

ISBN: 9787502558338 出版时间: 2005-04-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小16开 页数: 467 字数:  

内容简介

  《海洋化学进展》是《化学进展丛书》分册之一,以国内外海洋化学的大量文献为基础,结合作者近20年来海洋化学工作的部分成果撰写而成。全书共分8章,主要介绍了海水中电解质活度系数的若干进展,海水中元素物种化学存在形式和存在形态,海水中金属·配位体·固体微粒三元配合物研究进展,海水微表层化学和海·气界面作用研究近况,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物质全球循环研究进展,海洋有机物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生态系化学探讨。其特点是宏观介绍了近5~10年间国内外海洋化学的发展状态和研究重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海洋化学热点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创新问题,重要的和潜在的应用前景等。《海洋化学进展》理论与实践并重,内容严谨、系统,数据可靠,资料丰富、新颖,笔锋直达海洋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海洋化学进展》引用国内外文献800多篇,收集和总结了很多中国海洋化学家的科研成果。《海洋化学进展》可作为化学、化工、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地球科学和水产养殖等学科的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等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暂缺《海洋化学进展》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1章导论1
11海洋化学定义和范围1
12海洋化学20世纪的发展回顾和21世纪展望4
121海洋化学发展简史4
122海洋化学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规律,螺旋式上升发展6
123海洋化学沿着“深”、“广”两度辩证统一地发展7
124海洋化学是“全球海洋化学”和“区域海洋化学”相结合的互补发展7
125海洋化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应用10
126海洋化学的发展预测和展望13
参考文献19
第2章海水中电解质活度系数的若干进展23
21Pitzer理论及其在海水体系上的应用23
211BrnstedGuggenheim特殊相互作用模型23
212Pitzer理论25
213海水活度系数27
22海水中电解质活度系数研究的最新进展33
221蒙特卡罗(Monte Carlo)法简介33
222Lund等方法的理论和计算方法33
223硬球半径34
224海水模型35
225计算结果和讨论35
23海水中非电解质活度系数研究的新进展38
231非库仑处理38
232Pitzer方程的应用42
233混合电解质溶液44
234模拟盐效应46
235半经验方法51
参考文献57
第3章海水中元素物种化学存在形式和存在形态61
31海水化学模型计算方法——化学平衡计算法62
311控制海水中元素化学模型或存在形式的主要因素62
312常压下海水化学模型的计算方法和步骤63
32海水化学模型——海水常量组分的存在形式65
321准备工作65
322计算结果67
33海水中微(痕)量元素的无机存在形式70
331一般规律70
332定量推算方法71
333典型计算举例75
34海水中元素的有机存在形式82
341海洋中有机物和有机配位体83
342氨基酸85
343腐殖酸88
344海水中元素有机存在形式91
35海水中固体微粒配位体的存在形式97
351非生物固体微粒配位体97
352生物相关固体配位体102
36海水中液固界面“金属有机物固体粒子”三元配合物存在形式102
参考文献103
第4章海水中金属配位体固体微粒三元配合物研究进展111
41概述111
411交换/吸附等温线和等温式——台阶型等温线111
412台阶型E(%)pH值关系曲线118
413台阶型的液固界面化学动力学曲线119
414海水中液固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127
42海水中液固界面过程的pH值效应137
421Kurbatov作图法137
422离子交换吸附的pH值范围法——交换百分率E(%)pH值关
系的S形和反S形曲线作图法138
423较普遍的E(%)pH值关系式141
43E(%)pH值曲线法研究三元配合物的类型144
431三元配合物的分类144
432E(%)pH值曲线法研究三元配合物的类型146
44S形曲线左右摆动规律法实验测定液固界面三元配合
物的稳定常数154
45液固界面三元配合物的波谱研究159
46液固界面三元配合物的E(%)pH值曲线的理论定量模式161
461引言161
462反应模式163
463E(%)pH值关系公式164
参考文献169
第5章海水微表层化学和海气界面作用研究近况174
51 引言174
52海水微表层的研究方法175
521理论研究方法175
522海水微表层的实验方法178
53海水微表层的多层模型182
531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突变层184
532海水微表层的多层模型186
54海水微表层的厚度及其实验测定191
541以海水物理化学突变层为海水微表层厚度的划分和实验测定依据的方法191
542其他测定海水微表层的方法195
55海水微表层中Gibbs吸附定理之异常及海水微表层化学简介196
551海洋微表层生物学简介197
552海洋微表层化学202
553海水微表层的若干综合化学性质研究213
56大亚湾海水微表层化学生物学的初步研究217
561大亚湾各层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值分布特征217
562大亚湾海水微表层和次表层的叶绿素(Chla)的研究224
563大亚湾海水微表层络合容量研究230
57物质海气通量计算及其在物质全球循环中的应用234
参考文献235
第6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物质全球循环研究进展244
61概论244
611简史244
612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物质全球变化245
62海洋中生物圈和生态系原理268
621生态系268
622海洋中的生物圈273
63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变化289
631元素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89
632碳、氮、硫、磷关联289
64碳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碳的全球变化及CO2温室效应290
641碳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90
642海洋碳循环292
643碳的全球变化与CO2温室效应294
644海洋碳循环中的“生物泵(biological pump)”作用294
65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97
651氮的全球循环297
652海洋氮循环299
66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01
661磷的全球循环301
662海洋磷循环301
67硫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02
671硫的全球循环302
672海洋硫循环303
68金属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05
69太平洋的“高营养盐低生产力问题”和铁假设308
参考文献311
第7章海洋有机物及其生物地球化学315
71海洋中的主要有机物315
711概述315
712海洋中的核酸317
713氨基酸、肽和蛋白质320
714腐殖酸328
72海水溶解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340
721海水中DOC的生物地球化学341
722海水中的溶解有机氮(DON)和氨基酸346
723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磷(DOP)350
724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硫350
73海洋中的颗粒有机碳和胶体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358
731海洋中的颗粒有机碳(POC)358
732海洋中的胶体有机物360
74海洋初级生产力366
74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66
742海洋的初级生产力367
743新生产力(NP)372
744Redfield模型373
参考文献375
第8章海洋生态系化学探讨382
81大亚湾生态系化学及其特征383
811大亚湾生态系化学概述383
812大亚湾生态系的pH值、碱度和溶解氧385
813大亚湾生态系的无机氮388
814大亚湾生态系的磷酸盐和硅酸盐391
815大亚湾生态系的N/P比率394
816大亚湾生态系的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397
817大亚湾生态系化学性质的综合比较405
82赤潮的化学研究411
821赤潮概论411
822赤潮的化学预测初探413
823一氧化氮(NO)对海洋浮游植物/赤潮藻生长影响的规律及其
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421
83我国沙尘暴与赤潮相关性初探429
831引言429
832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430
833我国沙尘暴的动态变化431
834赤潮的时空分布433
835赤潮的动态变化435
836讨论435
84海水生物界面相互作用的几个理论437
841藻类对微量金属元素的吸收438
842藻类与海水界面物质的扩散反应理论443
843钾离子通道448
844ClC Cl-氯离子通道(阴离子通道)451
845水通道452
846展望455
参考文献456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