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于著名大学中文系,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时刻感到饥饿,研究生毕业了看上去还是一个小女孩。经过一番与男人有关的折腾,“我”和一个饱受挫折看上去很老的男人一起来到上海.住在一个地洞里。“我”先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每次都干不长。最后“我”放弃一切幻想,等待下一次失业。本书是一个1970年代后期生人的作者的肉体史和心灵史,她想说——爱情和性是血腥的;背叛是人的本性之一;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消失;贫穷伤害着我们,哪怕贫穷消失之后。我喜欢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嘶叫声,那声音让我相信她的痛苦和力量。这是一部狂野的倾诉式小说,倾诉的核心是一个灼热的、焦虑不安的身体,是一颗向往自由的叛逆心灵。作品洋溢着既自恋又自残的情绪。对身体感官性爱的描写热情、放纵,甚或有点神经质。但与人物异常匹配,可谓是天衣无缝。如果说盯着自己的影子打转儿不会是好的作品,那么本书却是个例外。由于作者超常的敏感,其文字的质地非常绚丽,也非常独特,那围着自己徘徊的影子便也惹人怜爱起来,因此纯属个人的身体史、心灵史就具有了感染他人的力量。——苏童这是一部聪明的小说。作者用一种恶狠狠的情商、凶巴巴的智商展示了其阅人阅世的聪明,其中展示校园生活的部分,以RAP式的“饶舌风格”,杂揉了愤怒与反讽刺、伤神与无奈、暴戾与温柔等繁多当代青年斑驳浑浊的情感范畴。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分,情节忽然回归单一,用小说里的话说,作品后三分之一其实无妨将“叙事之闸、回忆之闸统统拉掉“,只向读者展示那最为重要的、精彩纷呈的“十五分钟”,不多不少,“就十五分钟”。——黄集伟